【论文摘要】商誉一直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性的企业合并愈演愈烈,商誉确认问题越来越迫切的牵动着整个会计理论及实务界。商誉的确认带来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其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商誉确认对会计报表所传递的会计信息的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是通过会计信息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了解的,这些信息的好坏优劣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做出的决策。本文对2007年上市公司中确认的商誉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商誉确认对会计信息产生了影响,与企业价值具有正相关关系,由于2007年上市公司首次确认商誉,对股价影响的检验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从修证的Ohlson模型中证明了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比例的提高会使股票的市场价格降低,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无形资产甚至商誉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商誉;会计信息;相关性
商誉一直是有关各方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性的企业合并愈演愈烈,商誉问题一直牵动着整个会计理论及实务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从会计报表以及其它会计信息载体中获得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好坏优劣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做出的决策。因此,会计信息质量也必然成为会计理论及实务界所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查会计报表中商誉确认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企业商誉对企业价值的关系。
一、商誉的基本理论
会计学中对商誉理解有着多种观点,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商誉的不同的性质。二十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会计界对商誉问题的日益关注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会计界逐渐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商誉观点,即商誉会计的“三元理论”:超额收益论、剩余价值论和无形资源论,它们也构成了各自对商誉定义的理论基础。
(一)超额收益论
超额收益论的认为,商誉就是企业超额盈利的那部分价值。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利润,而拥有资产则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前提条件。商誉是一项资产,能使企业具有未来的发展潜力或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虽然它不像厂房、机器设备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对企业来讲,却实实在在能感受到其存在。实际上,企业获取利润的过程,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过程,很难从量上区分每个单项资产对企业盈利的贡献。商誉这项无形资产是与企业整体结合在一起的,无法单独辨认,但企业一旦拥有,却能具有超过正常盈利水平的盈利能力,商誉也就应由超额盈利来定义了。美国会计学家佩顿(Paton)1922年就曾指出:“商誉一词在广义上表示未来超额盈利的估计价值,确切地说,商誉从这一点上可以被定义为某一特定企业所能赚取的超额盈利的资本化价值,即超过具有相同资本投资的竞争者——‘正常企业’的盈利水平的那部分盈利。”
(二)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剩余价值”与“超额收益论”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超额收益论”是从总体上理解商誉,由于未来超额利润很难直接确定,要在实际工作中计量商誉则困难重重。人们便设想从能够较准确计量的那些资产入手,即先确认单项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贴现值,再计算企业总体价值与这一价值的差额,将差额确认为商誉。佩顿认为“无形资产是一个剩余价值,是公司的真实价值超过各种独立的有形财产的真实价值的余额……被单独列入财产目录中各种有形财产总价值低于公司真实资产的数额应表述为商誉。”
(三)无形资源论
无形资产论认为,商誉是由诸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广泛的社会关系、卓越的管理队伍和优秀的员工等构成,而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且又无法入账记录其金额的,故商誉实际上是指企业上述各种未入帐的无形资源。正如Reg.S.Gynther所说:“之所以商誉存在是由于资产代表的不仅仅是列示出来的有形资产。例如,‘特殊技能和知识’、‘极强的管理能力’、‘垄断的地位’、‘良好的社会及企业关系’、‘好名称和好声望’、‘有利的形势’、‘优秀的雇员’、‘贸易名称’和‘已经建立起来的顾客网络’都是这类资产。这些资产的价值(通常认为是无形资产)就是商誉的价值。”
“超额盈利观”侧重于说明商誉的经济效用,即带来超额盈利的能力;“剩余价值观”说明了商誉的计价形式;而“无形资源观”则揭示了商誉的质的规定性,说明了商誉产生的原因与组成因素。三种对商誉认识的观点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三者综合起来才更好的说明了商誉这个特殊的无形资产的特点。
根据各种商誉的理论,我们可以将其性质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商誉是一种企业所独有的可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第二,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各种支出都无不与商誉的形成有某种联系,从系统论的角度加强企业的全程管理和全员管理,是形成商誉的基础与源泉;第三,商誉的价值会随着企业经营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第四,商誉的形成和发挥,与企业的整体而不是某一要素有关,不能把它与其所依附的企业的其它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分割开来。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的质量要求,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约束,它包括财务会计目标在内的任何事物,本来是质与量的统一,着重研究财务报告目标信息要求的质的方面,从而突出了信息的有用性。进一步说,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有用或有助于决策。正如 FASB 所说,“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或质量的确定构成信息有用性的成份。这样,它们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
1980年5月FASB发布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SFAC No.2: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第一次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系统地加以论述。SFAC No.2 沿袭了 ASOBAT 和Trueblood Report 的传统,在决策有用性的目标下列举和解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对决策有用性应该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如果没有有用性,就谈不上从信息中获得足以抵偿该项信息所费成本的利益。”在这一最基本质量特征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还应具备一系列的其他质量特征,其中最重要的质量是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个质量。
所谓相关性通常是指与决策相关的特性,SFAC No.2具体指出,会计信息只有具备“导致差别”的能力,方能确定它与某一决策相关。这是因为,会计信息能与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人士所作的经济决策相关,就必须通过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作出预测,或是能证实或改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备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导致差别”是指既可增加也可减少信息的差异,以便使用者能减少对经济事件的不确定性,增进决策的把握性。要做到这一点,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等,三者共同成为相关性的主要成分。所谓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可靠性还有可验证性,要尽可能的减少不同计量者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