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但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利用好每一堂课,尽量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有价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将与课文有关的乐事、趣事、知识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达到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
一、活跃课堂气氛出效率
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和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幽默风趣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精神愉快,个个情绪激昂。
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状态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课堂,还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现象。一堂富有成效的进行课,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的。而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形成,离不开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恰如其分的激思,不失时机地点拨,或板书、或演示、或讲解、或讨论,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地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对于质疑问题提出异议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形成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愤,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激发情感出效率
赞可夫说:“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强调情感。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绪并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一节课内,如果教师无精打采,学生就会昏昏欲睡,这样的状态怎么会有很高的教学效率呢?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应该属于激发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去研究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性。比如《背影》作为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名作,一直深深地感染着几代人。但是上课时,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传出了嘻嘻的说笑声:“眼泪又来了,够方便的,哈——”学生为什么不能被感动呢?看着学生迷茫的眼睛。老师意识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箸,歌诗合为事而作”,《背影》也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本距离太远,根本无法理解作品中的父子深情啊!
朱自清的父亲生活在科举时代,官做得不小,做到了公卖局长,喜欢收藏字画,但不会辨认,常常是高价进低价出。因他不喜欢官场交际,官越做越小,不久,公卖局长职交卸了。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了,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
当时朱自清和弟弟都在大学读书,家中还有四个弟妹,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回家奔丧。这时朱自清感到家境的凄凉,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花厅上只剩下几副清人字画,一张竹帘。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景象。父亲微微发胖而显龙种之态,母亲老实巴交,弟妹们尚小。朱自清的心情十分沉痛。通过认真分析课文玉,我从从学生全神贯注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已经迈进了《背影》的门槛。这时学生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家境困顿,父子深情,离别情景,都在我的讲述和朗读中自然的融为一体。这里课堂静极了,学生们被文中的父亲深深感动着,一个个睁大了眼睛在静静地听着,有几个女生的眼睛里分明闪烁着泪花。临时的巧妙调整,奠定了学生对文本情感体验的基础。使学生徜徉在《背影》这醉人的感动中……超越教材,寻找最佳突破口,搏动学生情感之弦,学生才会入情入境。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把“情”带进课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三、培养兴趣出效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在教学过程中,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想办法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兴趣的形成和巩固是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导入,利用导语,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如,在教学《赤壁之战》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孙、刘的几万军队,为何能战胜号称百万的曹操大军?”通过这悬念的导入,学生会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曹操的命运又将如何呢?于是,学生的求知欲也徒然倍增,教学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努力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上课时精神饱满,自豪,自信;教态和蔼可亲,自然大方;扳书清晰美观,富有哲理;教学民主开放,引人入胜;善于及时调动学生的情感,用激情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美的手势等);让学生极大的提高了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如结合班会活动,适时组织学生举办手抄报,黑板报;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竞赛,迎新联欢会,记者招待会等,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语文方面的特长。教师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热爱语文,钟情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