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整体,偏于一隅将失之全局,三者的良性互动才可以获得各自在独立状态下所不具备的整体功能。同时为了使全程管理可控化,根据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相关原理,把整个训练过程分为各个交叉的单元系列,以学科教育实践为经,以学科专业实践和课外社会实践为纬,分阶段分步骤提出训练目标,进行测评和总结,做到信息的输出、运行和反馈的流畅而可控。
2.模式设计适应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未来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全日制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作出了如下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语文课程跟其他课程不一样,它是一门工具性语言课程,但同时也是孕育着丰富人文内涵的综合性课程,其课程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历史、哲学等各方面知识。这就要求未来的语文教师要有开阔的知识视野和丰厚的知识储备;同时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也需要未来的语文教师超越传统的技能局限,引导自身成长为一个兴趣广泛而又学有专长的“专家型”教师。“三维立体,全程整合”的师能训练模式正是立足超越传统的一维式纯技能性训练模式,而把“技能训练”融入整个学习生活之中,赋予传统的“技能”更多的专业内涵,使中文专业师范生在专业素养、教育技能、社会实践等方面得到综合性的提升。
3.模式设计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受教育群体,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应该具有更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特点。当前很多大学生出现明显的学习懈怠心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学教育方法陈旧、课程模块老化,抑制了他们追求新知识和锻炼新技能的内在渴望。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三维立体,全程整合”的师能训练模式借助分系列、层递式模式建构引导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自主设置阶段目标,自主训练,合作学习,而训练模式的整体性和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发挥留下了许多自由的学习空间,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意识,迎合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心理需求。
三、实施策略
1.建构更为立体多维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改变集中单一的试讲、见习、实习等步骤所构成的师能训练实践体系,有效促使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实践活动、学科教育实践活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交叉相融,注入师范特性,使中文专业的师能训练形成一个多层次、连续性、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多维体系。
(1)开发融合师范性的学科实践课程体系。首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传统的理论课程中单独列出部分实践课时开展师范特色的实践教学。如借助“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文学审美特性开设“现当代文学经典研读专题”、“古典文学经典研读专题”等特色课程;借助“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的资源优势开设“文字学专题”、“普通话训练”、“三笔字训练”等特色课程,组织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学术探究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学术兴趣。推行学科实践课程改革,开设独具特色的学年论文写作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大二开始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选题,学写学年论文,逐步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程序、规范和技巧,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基本的文献检索和资料处理能力。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专长,摸索实施毕业论文的多元写作机制,研究允许部分同学以文学创作或教育调查等形式代替毕业论文写作的机制,灵活培养学生的专题研究能力,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