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网学 原创论文 原创专题 网站设计 最新系统 原创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设计资源 > 论文培训 > 正文

OICQ的中国式改造

论文降重修改服务、格式排版等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及排版 论文发表 相关服务

网学网为需要论文培训的朋友们搜集整理了OICQ的中国式改造相关资料,希望对各位网友有所帮助!

跟随张志东一起开发 OICQ 的是外号叫“小光”的吴宵光、徐钢武和“夜猫”封林毅。

这三位都是惠多网“马站”的网友,“小光”就读于南京大学天文动力专业,是一位天文、计算机和足球爱好者,他在大学期间迷上了计算机编程,擅长编写 C语言,1996 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深圳气象局,“我进气象局的时候,局里的计算机网络就没有人管,我负责管理网络以及内部系统软件的开发”。

徐钢武毕业于华南理工自动化系,曾在润迅工作过,平时喜好 Linux 和 MUD (MultipleUserDimension,很多用户参与活动的一种计算机程序),是所有人中后台技术最好的,他是 OICQ的第一任后台主程。“夜猫”的年纪最小,却脑子很活,曾在惠多网上开过一个“夜猫客栈”的站台。

“小光”和“夜猫”都是以兼职身份参与开发。他们几个人的分工是这样的:徐钢武负责写后台代码,“小光”和“夜猫”写客户端,张志东负责项目进度和成本管理,用他自己的话说,“负责砍掉那些团队想要,但是又来不及做的功能”。马化腾则参与了几乎所有细节的讨论。

日后,腾讯的创业者们常常被问及一个问题:在你们开发 OICQ 的时候,ICQ 早已成熟并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已经有三款汉化的 ICQ产品在被使用,你们是怎样后来居上的?

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手的麻痹与羸弱,二是技术的微创新。

在对手方面,ICQ 在被美国在线购买后,三位创始人因为不愿意离开以色列而退出,财大气粗的美国在线此时正在浏览器市场上与微软死磕,所以并没有投入精力于ICQ。张志东后来曾与美国在线的高管在一个场合交流,他问对方,为什么在购买了 ICQ之后却没有好好经营?对方竟不知如何回答。国内的三个汉化对手,台湾资讯人受到种种政策上的限制,始终不知道如何经营格局庞大的内地市场,南京的北极星是一家主业为棋牌游戏的公司,在“网际精灵”上缺乏坚决的投入,飞华开发的PCICQ 只是广州信息港里众多服务项目中的一个,从来没有被看成是一个战略性的产品,而国有企业的体制更是跟不上快速的迭代竞争。

技术上,张志东们做了几项日后看来非常成功的微创新。

吴宵光清晰地记得,在第一次技术讨论会上,马化腾提出了一个听上去与技术无关的、很古怪的问题:“我们的用户会在哪里上网?”

在 1998 年底的美国,个人电脑已经非常普及,很多中产家庭拥有一台以上的电脑,绝大多数的白领都有属于自己的电脑,可是在中国,人均拥有计算机的数目尚不足1%,当时全国有 240 万网民,七成以上是 25 岁以下的青少年,他们都没有属于自己专用的电脑。

1996 年 5 月,在上海出现了第一家网吧——威盖特电脑室,经营者购置了五十台电脑,以每小时 40 元的费用供年轻人使用。到 1998年底,全国出现了将近一万家网吧,使用价格也下降到每小时 10 元到 15元,它们成为中国青年网民最重要的上网场所。就在腾讯公司所在的办公楼二楼,就有一个规模不小的网吧。

中国第一家网吧——威盖特电脑室

马化腾的问题指向一个微妙的技术创新点:ICQ把用户内容和朋友列表都存储在电脑的客户端上,“在美国,这几乎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台自己的电脑,内容放在哪里都无所谓。可是在中国就大大不同了,那时还很少人有自己的电脑,用的大多是单位的,或是网吧里的电脑,当他们换一台电脑上线的时候,原来的内容和朋友列表就都不见了,这无疑是一件让人非常烦恼的事情”。而无论是资讯人,还是网际精灵或PCICQ 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腾讯的 OICQ解决了这个痛点:在技术底层上,徐钢武把朋友列表从客户端搬到了服务器,避免了中国网吧用户丢失好友的烦恼,任何人在任何一台电脑上网,都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列表。“这个技术难度其实是不大的,关键是我们把它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看待,适应了当时中国的上网环境。”负责后台架构的张志东说。

此外,徐钢武在张志东的支持下,大胆采用了 UDP 网络协议技术,而不是 ICQ 所采用的 TCP协议,这虽然使开发的难度加大,但却可以大大节约服务器的成本,使得腾讯日后可以在资金非常窘迫的情况下,坚持更长的时间。

负责客户端开发的吴宵光则解决了软件的体积问题。

中国的网络基础建设无法与欧美国家相比,当时仍处在非常原始的窄带状态中,网速非常慢,吴宵光回忆说,那时国内还没有综合服务数字网(ISDN),上网是用拨号的,普遍的上网带宽是14K、28K,54K 就是很快的了,而一个 ICQ 的软件下载起码有 3 到 5 兆的体积,一兆相当于1024K,下载一个软件要几十分钟,速度之慢是可以想象的。这时候,吴宵光发挥了他的技术天份,居然把整个软件的体积控制在了 220K。

张志东说:“刚刚开发完第一个内部版本的时候,全部完成只有220K,我拿给马化腾看,他不太相信,以为肯定是没包括动态库打包的部分,实际上这已经是完整的独立可运行版本。”这样的一个版本,用户下载只需 5分钟左右,相对于其他的 ICQ 产品,无疑是杀手级的。

腾讯成功后,外界有一种说法称,第一版 OICQ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产品,体积很小,但是深度很大,一直到用户发展至一亿级时,仍然能够支撑”。张志东在接受我的访谈时否定了这个传言,他说:“在1999年,以当时团队的经验,最初只能支持几千人在线,架构支撑能力的扩展,是被用户一路紧逼出来的。”

除了上述的几个创新之外,最初版本的 OICQ 还针对 ICQ 的缺陷进行了一些修订。

ICQ两款早期界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学首页 | 原创论文 | 计算机原创
版权所有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