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需要论文培训的朋友们搜集整理了《大闹天宫》幕后主创相关资料,希望对各位网友有所帮助!
唐澄(导演)自1950年参加美术电影工作以来,曾从事动画,动画设计,副导演等工作。《萝卜回来了》是她执导的第一部动画片,在《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两部水墨动画片中是主要动画设计。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担任副导演和导演。她执导的影片还有《森林之王》,《象不象》,《鹿铃》等。曾被评为“三八红旗手”。1982年的《鹿铃》是“文革”后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她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曾获第三届“金鸡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十三届莫斯科电 影节特别奖。她于1986年因病去世,时年66岁。
段孝萱(摄影师)1948年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从事美术电影工作。是新中国美术电影最早参加者之一。1949-1956年任美术片组副组长。1957年开始担任动画片摄影工作。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动画片。如《小鲤鱼跳龙门》,《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哪吒闹海》,《夹子救鹿》等,这些影片在国内外荣获各种奖誉。 在中国水墨动画片的创始研制中,作出了贡献。
吴应炬(作曲家)越南归侨,1954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而后进美影厂。几十年来,他已完成了一百多部电影音乐的,创作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美术片。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却写出了美国评论家斯通称为“在中国听到的 最妙的音乐”的《牧笛》,还有《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谁唱得最 好》,《鹿铃》,《火童》等一大批在国内国际上得奖影片的音乐。 早期创作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插上翅膀,飞遍全国,获全国 少年儿童文艺创作音乐三等奖。
严定宪(原画设定)195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校动画班,是解放后培养的动画艺术家。六十年代,他担任动画片《大闹天宫》主要动画设计,塑造了美猴王孙悟空的动画形象。1964年后担任导演工作,他和王树忱、徐景达合作导演的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风靡国内外。他导演的《人参果》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80年,他是文化部“青年优秀创作奖”的获得者之一。他写的有关美术电影的专著《美术电影动画技法》出版后获得好评,是培养动画人才的很好教材。1984年在他和特伟、林文肖联合执导动画长片《金猴降妖》时,担任厂长职务。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国际动画协会会员和(ASFA)中国分会负责人,1985年被聘担任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两只小孔雀》。
林文肖(原画设定)1953年于北京电影学校毕业,分配到“美影”厂,她先后参加了《大闹天宫》(上下集),《小蝌蚪找妈妈》,《牧笛》,《草原英雄小姐妹》,《哪吒闹海》等二十几部动画片为主要动画设计。在前辈艺术家的培养下,在动画这个神奇的王国施展才能,作出了贡献。 1978年起担任导演,第一部是和阿达合作的漫画片《画廊一夜》。1980年导演的《雪孩子》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此片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特伟,严定宪和她联合执导的巨片《金猴降妖》获1985年“金鸡奖”,“优秀影片奖”。1985年,她和常光希编导的《夹子救鹿》又获广播影视部“优秀影片奖”。她擅长于表现富有儿童情趣,抒情而优美的风格。
浦家祥(动画设计)1952年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班毕业。同年进入上海“美影”。历任动画,动画设计等工作。三十余年里,他参加了《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二十五部影片。1958年起,开始导演影片,与人合作的及独立导演的影片有:《老婆婆枣树》,《小燕子》,《奇怪的病号》,《盲女与狐狸》,《松鼠理发师》,《没牙的老虎》,《黑公鸡》等。他的影片着重表现幼儿题材,追求儿童情趣。
张正宇(背景设计)(1904-1976)别号石门老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年,无锡北门外三里桥人。自小酷爱绘画。早年上过私塾,后在面粉厂当练习生,17岁时随 长兄张光宇去上海,学习绘制广告和布景。20年代初,与长兄开设一家小 型美术印刷厂,出版《三日画报》,参加上海的漫画会。民国17年(1928 年) 与叶浅予创办《上海漫画》。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刊载漫画的画刊。 尔后又与长兄创设时代印刷厂和时代图书公司,创办《时代漫画》、《时代画报》、《独立漫画》等画刊。他不仅为这些画刊提供作品、设计封面,而且从事印刷、出版和发行等工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曾短期出版《抗日画报》和《新生画报》,并创作以抗日为题材的漫画。民国26年底流亡香港。曾担任《申报》画刊主编、《星岛日报》印刷部主任、《新闻报》美术编辑,还与人合办《大众生活》。曾编辑出版《如此汪精卫》漫 画集,继续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日本人企图胁迫他参加亲日的《大同》刊 物工作,因而他被迫弃笔从商,与人合开福禄寿饭店。后来占领香港的日本当局将其列入黑名单,他闻讯后于民国32年春逃往桂林,在桂林与长兄 开办家具装饰公司。他并参加熊佛西等人组织的“文垦团”的活动。民国 34年春,与长兄一起到达重庆,筹办中国美术工厂。抗战胜利后,他返回上海。不久赴台,被台湾省建设厅聘为专门委员,并担任台湾旅行社常务 理事,负责编印《光复后的台湾》画集。1949年9月到香港。不久,他和在港的一批艺术家一起回到北京。1950年春,张正宇应邀参加在广州召开 的华南文化工作者会议。会后回北京,担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舞台美术顾问。同时还先后兼任《人民画报》、《美术》、《戏剧报》编委,《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文艺》、《中国建设》等刊物的美术顾问。曾被选 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和北京市政协委员等。他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在进行舞台美术设计时,并不满足于画面上的设计,而是在排练乃至于演出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琢磨和修改。曾将自己的创作经验写成《舞台美术小语》一文,在报上发表。在进行舞台美术设计创作的同时,还从事工艺、装帧、装璜、影剧以至于展览会、团体操、节日游行的 美术设计,进行多方面的艺术创作,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1965年,他为 第三届全国体育运动会设计团体操《革命赞歌》,获金质奖。他与其兄合作创作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受到国内外的赞誉。他在国画、书法、 金石等方面也很有研究。晚年多作水墨小品,为人所珍藏。特别爱画猫, 将神态各异的猫纳入基本图形,或方或圆,无不生动活泼,故有“猫翁”之誉。所作篆隶别具一格,其形式美也得力于绘画和工艺美术。他的书画金石作品,后汇集成《张正宇书画选集》、《张正宇书画金石作品选》出 版。1976年10月27日病逝,终年72岁。
毕克 (东海龙王配音) (1931.7.21-2001.3.23)原名毕德泉,又名德全。山东济南人。1952年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导演、艺委会副主任。先后为《海之歌》、《白痴》、《仅次于上帝的人》、《阴谋与爱情》、《警察局长的自白》、《苦海余生》、《卡桑德拉大桥》、《尼罗河惨案》、《阳光下的罪恶》、《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老枪》、《追捕》等约五百部译制片配音。还为多部国产美术片、科教片配音。后兼任译制片导演,执导了《兆治的酒馆》、《铁面人》、《老枪》、《罪行始末》、《总统轶事》、《威尼斯面包师的儿子》、《远山的呼唤》等译制影片,其中《远山的呼唤》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外国译制片奖。
富润生(玉皇大帝配音)1925年1月生,北京人,满族。曾用名长斌、济平。中共党员。农工党员、大专文化。译制片、广播剧艺术家。上海市第二届至第六届政协委员;中国影协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上海影协名誉理事;上海市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联谊会名誉理事长、民族联合会名誉会长。自幼酷爱戏剧,1935年先后在北京振声国剧学校、长升社科班学京剧,1943年转入影剧界,先后在上海联华等影片公司以及大众、影星、中华、淮艺等话剧团任演员。在《洞房花烛夜》、《忠义之家》等影片中饰演角色;在话剧《日出》中饰方达生、胡四,在《家》中饰觉新、高老太爷,《雷雨》中饰周朴园,《秋海棠》饰袁宝藩、袁绍文等角色。1950年任上海电影译制厂演员(后兼导演)。曾为数百部中影视片中的主要角色配音。如《伟大公民》中杜鲍克、《基度山伯爵》、《居里夫人》中居里等。还导演外国译制片、中国地方戏曲译制片、广播剧等数十部。主要有《十块美金》、《忏悔》、《卢浮宫》、《索菲的抉择》、《冯玉祥》等。由其参加配音的《斯巴达克思》等十余部译制片获文化部、广电部优秀译制片奖;导演的译制片《卢浮宫》、《索菲的抉择》等片获中央电视台、上海音像出版社等单位好评。《冯玉祥》在全国评比中获“丹桂杯”一等奖。发表的论文有《声音造型和语言艺术》、《回顾与展望》中提出译制片是“还魂艺术”的新观点、《漫谈译制片艺术》,其传略被收入《中国艺术家辞典》现代第四分册、《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上影人风采录》第一辑、《上海民族志》、《中华人物大辞典》等书志中。
尚华(太白金星配音)1922年生于山东省黄县,19岁跟随全家来到上海落户。1950年,正是已在上影厂翻译组(上海电影译制厂前身)工作的邱岳峰,介绍尚华进入上影厂翻译组,又给予了悉心掖助。从此,尚华才结束了8年的话剧表演,正式开始了他的配音生涯曾参与过《孤星血泪》、《牧鹅少年马季》、《锦绣前程》的译制工作。“担任过”《悲惨世界》中的沙威警长、《冷酷的心》中的“魔鬼”胡安、《虎口脱险》中的音乐指挥斯坦尼斯拉夫、《简?爱》中的圣约翰牧师、《鹰冠庄园》中的钱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