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学网论文培训为您提供《满腹经纶》爆红 环艺毕业设计题目盘点娘娘班主苗阜的那些段子参考,解决您在《满腹经纶》爆红 环艺毕业设计题目盘点娘娘班主苗阜的那些段子学习中工作中的难题,参考学习。
苗阜(右二)和搭档王声在观众手机灯光的照射下继续表演
苗阜(左)和搭档王声
苗阜(右三)曾在西安青曲社举办义演,为患有尿毒症的青年张坤筹集善款
演出开始之前,苗阜在幕后“喊堂”
西安晚报讯 2014年2月1日早上,苗阜一睁眼,发现他的微博和微信评论在马年的第二天“爆表”了。
在前一晚播放的北京卫视春晚上,穿着被他自嘲像“红中成了精”的大红演出服,苗阜和他的“捧哏”搭档王声说了段《满腹经纶》的相声。
这让苗阜和王声在相声界一炮打响。
红了!“80后”的陕西相声传人、西安青曲社“班主”苗阜曾无数次梦想过这一天。而当梦想成真之时,他却说:“不红是死,红是生不如死。”
他是在矫情吗?
段子六
电线杆上
只要心里有梦,哪里都可以是梦想开花的地方,甚至是——电线杆上。
苗阜的正式职业一直是铁路局的员工,在工会当小品创作员之前还当过外线电工。有一年冬天,他正在野外的电线杆上抢修线路,搭档王声打来电话,俩人聊着聊着,突然聊到不错的相声点子。苗阜激动得忘掉了危险和寒冷,急着要“对活儿”。
当时大雪纷飞,电线杆上挂满了冰溜子,苗阜工作了一宿没睡,手冻得全是口子。他下了班,脸都没洗净,全是泥,天一亮坐着车就往西安奔。王声一见说,好家伙,你咋成这样了?赶紧在他的小房子里给苗阜熬稀饭。
段子一
nia nia
《满腹经纶》里最红的一句话“娘娘(nia nia),风浪太大咧”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苗阜和王声在表演时“现挂”的。
苗阜有个堂弟是宝鸡人,某一年暑假回铜川见奶奶,用方言喊奶奶就是nia nia,一张嘴就是“nia nia,我怎么着怎么着”,每次他说话,全家人都笑。后来苗阜和王声在剧场表演歪批精卫填海这一段,王声临时提到,精卫是炎帝太阳神的女儿。苗阜一听,灵感突发,堂弟的模样忽然跳到眼前,紧跟着就大喊了一句“nia nia,风浪太大咧”,王声当时就笑得不行了。
苗阜的很多搞笑创意,都是在青曲社的小剧场多次现场演出中碰撞出来的。他也特别喜欢小剧场,放松,“能嗨起来”。
段子二
没“响”的包袱
在相声梦里,最常见的噩梦就是包袱不“响”。设计好的包袱,台上说底下没反应,这是相声演员最怵的。
刚开始登台时有一回,苗阜苦思冥想想出一个包袱,觉得效果应该不错。上台一说,台下鸦雀无声。苗阜心里咯噔一下,一股凉气噌地从后脊梁蹿到脖领子,武汉毕业设计代做,他赶紧往回绕,最后都不好意思鞠躬下台。
这么多年,这样没“响”的包袱,不下3000个。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煎熬。
次数多了,苗阜也就习惯了。想好包袱,上台说。不响,再试一遍;还不响,扔了。“班主”就是这样炼成的。
段子三
黑匣子
苗阜的爸爸是厨师,人严肃,不希望他去说相声。他妈妈也反对他搞文艺,最大的期望是他在铁路上当个工长。
苗阜小时候不爱说话,有点自闭。上小学,同学们一开始甚至都不爱跟他玩。
他家有个“黑匣子”——收音机。二年级的一天,他从“黑匣子”里第一次听到相声,是个老节目《反正话》。他觉得有趣,改了词到学校里学着说,小伙伴们都笑了。他就此种下了相声梦的种子。
段子四
第一笔演出费
从铁路学校毕业,苗阜到西安铁路局梅家坪供电段,工作跟相声毫不搭界。但是相声梦一直在他心里蠢蠢欲动。只要铁路局有文艺活动,他就请假打车去搬道具,天天在领导眼前晃。
有一次,铁路局工会参与在西安一个大剧院的演出,请了北京来的相声演员,苗阜激动得免费当剧务,台上台下到处帮忙。当时在工会负责文艺活动的王培通觉得这孩子“特伶俐,特有眼色”,也挺辛苦,就从自己劳务费里抽了50元给他。
如今的苗阜仍然记得,那是他人生中的第一笔演出费。现在,那个能容纳1200多人的剧院成了青曲社今年十个专场演出的场地,首场演出,票两天内售空。他指着舞台,有点感慨:“我就在那儿拉过幕布。”
段子五
拦不住的“横台”
苗阜是有名的“横台”,上了舞台就不愿下来。不管在后台多疲惫,一上场就兴奋。
2005年,铁路局工会排一个音乐舞蹈小品,王培通让苗阜试试。这是他第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舞台表演。苗阜的角色全靠舞蹈表现,没有舞蹈基础,他连吃饭走路都在练动作。工会的老同志都看着说,这娃,都练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