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学网论文培训频道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纽约五人组”:遍插 茱萸又少一人“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纽约五人组”因对白色小房子的共同偏好而走到一起
迈耶设计的罗马千禧教堂
海杜克的墙屋一度只是“纸上建筑”
格雷夫斯设计的加州迪士尼总部
艾森曼的概念设计
经格瓦斯米加建的耶鲁艺术与建筑大楼
“纽约五人组”是40多年前曼哈顿5位年轻建筑师组成的小团体,他们因为对勒·柯布西耶早期建筑思想的认同而团结在一起——白色,简单几何形体,轻快明亮,抛却功能的限制。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共同兴趣让他们每周聚首,谈论各自的作品、生活以及业内的状态。几十年过去了,尽管他们的设计风格经历了变化发展,尽管他们成了名人甚至踏入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行列,他们依然互相保持交流和联系。而今,“纽约五人组”再次遭遇了规模的缩小,在2000年失去了约翰·海杜克(JohnHejduk)之后,查尔斯·格瓦斯米(Charles Gwathmey)又于上周去世,“纽约五人组”如今只剩下了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Graves)、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和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三位。
查尔斯·格瓦斯米
彼得·艾森曼
迈克尔·格雷夫斯
约翰·海杜克
理查德·迈耶
这曾是个伟大的小组
格瓦斯米去世后,人们开始一桩桩细数他留给这个世界的那些美丽的房子:长岛东部尽头的度假小屋——特别是1966年他为父母特意建造的那一幢;为伟大公共建筑锦上添花之作——如弗兰克·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保罗·鲁道夫的耶鲁大学艺术和建筑大楼。他所坚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后现代主义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下显得格格不入,但却以史诗般的气质在多元化的当今独显魅力。
2002年,“纽约五人组”中的三位——格瓦斯米、迈耶和艾森曼再度聚首,合作设计世贸中心的重建方案,他们的计划是将五座玻璃大厦用水平结构联系起来。当时赫伯特·马斯卡姆(HerbertMuschamp)曾评论说:“表面看来,该设计完全忽略了后现代主义教我们的,关于环境、比例、折中等原则,有些人会觉得简直就是倒退回了1960年代的巨型的超级街区。那又怎样?这个设计提出了自己的宣言。那就是对现代主义史诗般气质的延续。”
“五人组”的成员们回想当年大家聚头商量提案时,格瓦斯米总是最早到的。迈耶觉得当时“他真的钻进去了”。迈耶与格瓦斯米有将近50年的交情了,他特别怀念当年与格瓦斯米在他租的长岛东部尽头的一个谷仓边儿的田里摘玉米吃。“查理是个甜心。”迈耶说。
有时候格瓦斯米不大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被批评家批评了,他会非常伤心——特别是在耶鲁加建项目以及曼哈顿亚斯特广场的玻璃住宅楼项目上。“人家说建筑师都是厚脸皮,”格雷夫斯说,“但我们不是的。”格雷夫斯与格瓦斯米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几个月前,二人谈论了经济形势,还有他们都不得不解雇10%雇员来渡过难关。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组员的离去,“纽约五人组”规模日渐缩小。“当我们逐渐变老,这个小组会越来越小,这曾是个伟大的小组,”格雷夫斯说,“现在依然是。”
“白色”让他们走到一起
想当初,格瓦斯米初涉建筑界时,“纽约五人组”也被称为“白色派”,因其受勒·柯布西耶所提倡的纯粹主义形式影响,特别钟爱白色。
这五个人上世纪60年代中期都生活在纽约,刚刚开始他们的建筑师或者教师生涯。“我们有的人在做老师,有的在设计建筑,大家都对彼此的工作很尊重。”迈耶回忆说,“我们决定每周六早上聚一聚开个讨论会,每个人带一件作品来。”格雷夫斯觉得这样的聚会实际上也是建筑教育的一种延伸。“我们都刚毕业不久。”他说,“习惯于互相讨论问题,进入社会后,你发现没有人可以跟你讨论了。”
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文主义与非理性思想兴盛,“二战”后婴儿潮一代的中产阶级白人青年都热心于社会运动,卷入反文化的浪潮。艾森曼回忆说:“人们想着越战,想着摇滚,没有人关心形式,而建筑就是形式。当我们开始成为建筑师时,要谈论建筑非常困难。”
同时,战后在美国飞速发展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也开始遭遇瓶颈。希特勒喜欢仿古形式,而美国人对于战时流落四方的包豪斯建筑师的思想醉心不已。二战胜利后美国便大肆兴建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庆祝胜利也拥抱新时代的到来。1950-1960年代,美国一度成为现代主义的中心。而到了60年代中期,人们对于这种遍布美国的平庸且粗野的建筑风格已经忍无可忍了。
在此背景下,五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虽然他们的建筑风格各不相同,但对于勒·柯布西耶早期建筑思想的认同把他们团结在一起——白色,简单几何形体,轻快明亮,抛却功能的限制,重视建筑本身的形式和逻辑。
《五建筑师》撞开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