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学网论文培训为您提供女儿留毕业设计排版模板英毕业纪事参考,解决您在女儿留毕业设计排版模板英毕业纪事学习中工作中的难题,参考学习。
◆ 张 仁 本版插图 杨宏富
数年前我曾在新民晚报上发表过一篇名为《女儿英国历险记》的文章,记述女儿叮叮初到英国留学的一段经历。这个当年在浦东机场国际航班入口处头也不回消失在转角处的青涩高中女生,在异国他乡经历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之后,终于要大学毕业了。她所在的谢菲尔德大学按照惯例,向所有的毕业生家长发出了邀请,希望能来参加毕业典礼。我和妻子欣然前往。
1 精心安排英伦旅游
我和妻子商定,我们要趁这一难得的机会,作一次环绕英伦三岛的旅行。
女儿叮叮很高兴,自告奋勇为我们设计行程、预订旅馆。她在网上对全部路线进行反复推敲,对所订酒店作了充分的性价比较,以求既经济实惠又能游得尽兴。她拿着打印的厚厚一沓行程表和各酒店预定单,告诉我们,一路上将由她担任全程陪同的导游、翻译兼财务会计,一切都无须我们费心,一切由她来办,我们只要做撒手大掌柜就行了。
之后十余天也确如她所言。
因为我们希望是作一次深度游,依据她的经验,共挑选了十个城市,除了伦敦和谢菲尔德外,既包括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新艺术之都格拉斯哥,也有英格兰名城曼彻斯特、利物浦等等,都是文化气息较浓的地方。她知道我们这代人崇尚节俭,所以在住食行上算是真下了一番功夫。
首先是住。女儿几乎都是选离车站最近的酒店式公寓,不仅离车站近出行方便,更可节省贵得令人咋舌的出租车费。有的城市找不到理想的公寓,她就订双人标准房,她和妈妈睡一张床,以节约开支。其次是食。因为这些城市学校都组织她们来观摩过建筑,爱美食的她顺便也考察了餐饮的情况,所以每到一处,她总会给我们找到价廉物美的中餐馆。刚开始时,她按自己食量点菜,我们吃不多,结果剩了一半还多。没等我们开口,她已招呼店员打包,作为晚餐。妈妈笑着说:“这倒得了你爸爸的真传!”最后是行。因为整个行程只有两周左右的时间,叮叮为我们计划的交通工具以火车为主。英国火车票较大巴为贵,但迅速准时。因为不同时间段票价不一样,为了省钱她也颇费心机。一次,我们从巴斯前住伦敦,为了避开高峰车,我们在站外的自动售票机前等了20多分钟。
最令人难忘的是从格拉斯哥到伦敦周边的巴斯这一漫长的行程。叮叮为我们预订的是先从格拉斯哥乘飞机至布里斯托,再从布里斯托乘出租车到巴斯。当时我很不同意这样近乎“奢华”的旅行。且不说飞机票,英国的出租车我是真正的领教了:起步价2.3镑不说,往往还没开过一条横马路计价器就开始直往上跳。有时酒店都在眼前了,一个红灯、一个转弯,环艺毕业设计排版,就是四五镑!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得花我多少钱啊!叮叮却说:“你不要想当然,我这样安排自有我的道理。”后来证明确是我多虑。首先,这条航线,她是预定的廉价机票,每人只要20多镑。而从布里斯托到巴斯虽长达数十公里,但长途出租车费实行的是一口价,且在出租车站购买即可,竟出人意外的便宜,只要20多镑。我们不到半天就到了目的地,而且由于车是沿着乡间公路走的,使我们真正感受到如诗一般的英国田野村舍之美。
我和妻子感到满意的同时又有一份欣慰,因为当年一直是我们,特别是妈妈为她费心尽力想这想哪、做这做哪的。看来,这几年的国外生活没有白过。
2 玻璃大厦苦中求学
叮叮学的是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专业,她们建筑系举行典礼的时间定在7月20日。我们提前一天到达大学所在的谢菲尔德市。谢菲尔德在伦敦北面约2个半小时火车车程,是英国第五大城市,建在山坡之上,整个城市的建筑现出古老与现代并存的特点,在强烈的反差中反而体现出对比美。
第二天下着淅淅沥沥的细雨。校方共安排了三场毕业典礼,叮叮她们的排在中午。我们早早冒雨来到大学。有两个建筑引起我们瞩目:建造于坡上的一座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红砖楼群,这是大学最早起步的原点;另一幢是一栋二十层高的以玻璃幕墙为主的现代大楼,是目前谢菲尔德最高的建筑,也是它的地标,门前标有Arts Tower(艺术塔)字样,是叮叮她们建筑系所在。这两座风格迥异而遥遥相望的建筑似乎寓意着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对话。
因为离典礼时间尚早,叮叮就带我们参观这个她几年来学习和生活的玻璃大厦。一进门首先吸引我们注意的是被叮叮称作构造诡异的电梯:它由黑白色二色交替组成,白的是没门的乘人的轿箱,黑色的是连接上下两轿箱间的整块遮挡板。左右两部电梯一部一刻不停地降,另一部则不断地上升,你如果要上下电梯,必须一脚跨进或跨出,丝毫犹豫你就会上不了或下不了。叮叮说,这是在时刻提醒这里的学生要珍惜时光、抓住机遇。我和妻子试着跳上去乘了一下,确有一种胆战心惊的味道。
16和17楼专门举办建筑系毕业作品展,我们直接到了17楼她所在的展室。我不是搞建筑的,但是看着那精雕细刻的一幢幢房屋模型和一张张严谨而又富有新意的设计图稿,可以说是感慨万千。因为从叮叮的这些年的经历,我深知在这背后,包含着莘莘学子的多少艰辛和努力。
叮叮所在的该校建筑系在全英乃至整个欧洲的大学中排名均居于二三位。建筑是一门要求文理皆备、知识面广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科。这些年来我和她妈妈每天都要与她通过MSN视频接触1-2次,在叮叮疲惫的面容上很少见到成功的喜悦,相当多的时间是沮丧与无奈,因为每一个作品都不断被要求修改和补充,甚至推倒重来,老师投射的永远是挑剔的目光。而外国学生活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灵巧的双手、刻苦的精神,使她不断产生差距感。常常听到她的话是“今夜我又要搞通宵了”,心痛她的妈妈只好坐在我的旁边干着急。不仅如此,她们还要面临严格的考试和不断的淘汰。她告诉我们,一旦接到教师面谈的短信往往双脚发软。因为压力太大,加上常年阴沉的英国气候,叮叮告诉我一些神经不够坚强的同学常常会得忧郁症。
3 设计作品中西融合
我和她妈妈仔细寻找了半天,却没能找到叮叮的作品。叮叮大概看出了我们的困惑,便告诉我们,她的作品被抽样选送到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展出去了。
她的毕业设计作品我是最了解的,是为残障人员设计一个康复中心。在构思时,她说,作为一名中国的留学生,她很想在建筑和景观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我立马赞同。因为我是搞中医针灸的,就告诉她,从中医学角度上讲,无论是治疗还是康复,最终的目的都是促进体内阴阳平衡,即《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是否能将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古人创制的“太极图”,融入其中?叮叮接受了我的意见,并很快绘出以建筑物代表阳、周围景观代表阴的草图。然而,第二天早上(英国是午夜),我见到的却是一张垂头丧气的脸:指导教师不认可。尽管没有完全否定,但要求推倒重来。我给她鼓劲:东西方文化本来就有很大的差距,关键在于沟通。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抓紧补充中医理论和中国哲学等知识。
经过无数次修改、宣讲及与教师的对话,她这一加有中国建筑、中国医学等元素的设计构思终于通过了。记得那是一个午后,我打开电脑,发现她的网没有关,便点开与她联系。原来她整夜在工作,我痛惜地说:“你不要健康了!”叮叮笑笑说:“大惊小怪!我早就习以为常了。”她瞟了一下手表,“现在是6点多,我准备眯一下就去排队打印设计图,下午要和模型一起送学校的。”
想到这里,我就问她:“能够去参加皇家学会的展出,说明你的作品是优秀的。”“不,”她摇摇头说,“这只是抽样,不是选拔,一个机会吧。只能说是一种认可。”神情显得很淡定。
离开展室,站在宽阔的窗台前,绿草如茵上的主校区建筑尽收眼底。我和妻子都长长地舒了口气。孩子总算承受住并通过了这个考验。
4 意味深长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安排在一个装饰一新的钢结构圆形大厅中。我们进去时,六名学生演员正在演奏热烈而欢快的乐曲。大厅正中坐的全部是带学位帽穿学位大袍的应届毕业生。学位帽虽一律黑色,但袍子的颜色却大有讲究:坐在第一排是六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均披红色大袍佩黑色饰边的垂布,十分耀眼夺目;之后几排是硕士学位获得者,穿黑色大袍佩棕色饰边垂布;坐在最后人数最多的是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学士服为紫黑色大袍佩白色毛绒绒饰边的垂布。
四周呈环型的几十排座位是为家长提供的,每个人的座次是早就定好并在半月前从学校网站通知过的。国外家长对这一活动极为重视,毕业设计价格,不仅父母参加,不少还全家出动。我看到不少龙钟老人,拄着拐杖或被搀扶着,颤颤巍巍却喜气洋洋。环顾四周,家长和学生一样以金发碧眼唱主角,但也有不少从非洲大陆、中东、南亚甚至美洲专程赶来的,更令我们感到亲切的是其中也有为数不多的龙的子孙,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聚会。不论是亲人还是学生,男的个个西装革履,女的穿着节日盛装,庄重中透出了喜悦。我们被安排在前面第二排边上,靠近主席台。
中午十二点整典礼正式开始,奏乐停止,灯光变暗,主席台正中的大屏幕上播放了约10分钟左右的一个短片,拍的是毕业生在即将离开母校时表达怀念之情与对母校祝愿的场景,颇为感人。上面尽管没有出现叮叮,容易激动的妻子还是看得热泪盈眶。在庄严的音乐声中,以镂刻着谢大校徽的金色权杖为前导,缓慢地从正门进来一支队伍,他们身穿不同颜色的长袍,有须眉皆白的老学者,也有中年教授,个个面容严肃,步履有力。他们绕场一周,最后迈上主席台在各自座位坐定。此时,主持人宣布全体起立播放校歌。大家重新坐好后他简单致词,并请一位女士宣读毕业生名单,他还特别宣示了英国人的幽默,介绍说:为了读好这几百位有着不同国籍、长短不一的名字,这位女士昨天几乎对着镜子苦练了一天。说得这位女士得意地耸了耸肩,引起下面一阵善意的笑声。事实大概也确实如此,整个宣读过程她声情并茂,读到叮叮名字时,还很标准地把翘舌音也准确地发了出来。
接下来便是典礼中时间最长也是最主要的仪程:发放学位证书。整个过程大约一个来小时。不少毕业生,当宣读到他或她的名字时下面的亲属便会发出一阵兴奋的尖叫声,有些便向台下招手,那神情极似得胜的将军。说来也极巧,在上半场中,第一位上场的是来自中国香港的建筑学博士,而收尾的竟也是来自中国上海的叮叮。
授证仪式结束后,握了半天手的校长彼得·密迪莱通先生笑吟吟来到讲台前。彼得先生戴黑色帽披黑色大袍,袍上绣满金色的饰品,浑身闪闪发光。他以在这个学校待了60年的老校友的身份表示祝贺。他指了指主席台两侧几行银色大字:“探索与发现”,“你将从这儿开始”,然后意味深长地说:“希望各位能记住这两句话。你们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如果你们中有人成了亿万富翁,请不必通知我,因为我口袋中装着你们每一位的地址。”
5 乘上列车新开始
典礼结束时雨过天晴,云层中透出些许阳光。我们和所有的家长学生一样来到古老的红楼前拍照留念。我和妻子捧着叮叮获得的那份印有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双荣誉学士学位的证书,专门在红楼旁边的威斯顿公园照了一张像。这是一片满目翠绿并有一泓粼粼湖水的坡形草地,叮叮喜欢在这个公园里读书、思考和排遣思乡之情,留下过她的欢乐、痛苦和迷茫,也获得过信心、动力和灵感。她指着一棵摇曳的半人高的树苗说,这里原来有棵百年老树,今年不知什么原因枯死了,这是新栽的。我想,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当然也包括人类的必然规律。
第二天,我们乘上前往纽卡斯尔市的列车。纽卡斯尔是英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但不是旅游城市,叮叮之所以选择它作为我们行程中重要的一站,是因为在这个城市她度过了到英国的最初半年,并完成了预科学业。我们知道她是想去作一次告别。列车奔驰在英伦北部起伏的原野上,我望着迅速后退的金黄色的收割后的麦地、绿草、洁白羊群和一碧如洗的天空,语重心长地说:你人生的这一页已经合上了,探索与发现,不仅仅从这儿开始,而且应该伴随终生。叮叮凝望着窗外,似乎在思索,我不知道她是否能在今后更漫长更曲折的人生道路上真正理解和实践这一点,但我愿意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