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网学 原创论文 原创专题 网站设计 最新系统 原创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设计资源 > 论文培训 > 正文

【人物】汪建松:空间,唤醒情感

论文降重修改服务、格式排版等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及排版 论文发表 相关服务

【编者按】网学网论文培训频道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人物】汪建松:空间,唤醒情感“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空间,唤醒情感

——专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汪建松

学生通讯员 相宛升

图为汪建松近照

  汪建松,1971年4月出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1992年毕业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晋升讲师,并参加研究生班,1998年获得同等学历;2005年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交流学习;2014年9月将开始攻读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他屡获全国室内设计展览会及“中国室内设计大展”个人、集体金、银、铜奖;出版多部专业著作及教学视频,获国家级、市级教学成果奖,校优秀教材奖。2011年获“百名优秀设计师”称号(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授予),2014年作品入选年度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

  他是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投标设计核心团队成员,室内设计总负责人。参与中国馆的建筑、景观、室内及展陈的一体化设计,完成包括序厅、影音厅、贵宾厅、宴会厅及餐饮区等重要空间的室内综合设计。

  汪建松面目舒朗、仪容堂堂,是个微笑的交谈者。开了一下午的会,他的声音虽然有些疲惫和沙哑,但仍温和而平易。他善于在生活中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这同样也体现在他的设计之中。

开放的中国馆

  作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投标设计核心团队中的一员,汪建松的早期工作与团队协作密不可分。回顾设计之初,超越专业的界限,核心创意团队共同从哲学、文化、美学等多个角度寻找灵感,对中国馆的设计方向进行宏观定位,确定了“天地人和”这一既承载着丰富中国哲学内涵、又与农业息息相关的主题。

图为吴冠中水墨作品以及从中抽取的展馆结构设计。

  要诠释这一主题,就要抓住它的文化精髓,其实它早已存在于中国舞蹈、诗歌、绘画等诸多文学艺术门类之中,构成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水墨作品,表现田埂纵横之景,体现散点构图、计白当黑的文人画传统;中国馆的设计从空间结构、装饰细节、建筑肌理乃至场馆标识等,都一脉相承地受此作品的影响。设计团队最终确认的建筑屋面俯视图,其屋架走势纵横交错、富于节奏感。由左至右,体现了设计概念的抽取、求证和实现过程。团队要做的,就是从各类艺术作品中提取和抽象出这种美的形式,并将之呈现在场馆的设计中。

图为2015世博会中国馆建筑效果图

  在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上,汪建松和创意团队成员达成了共识,打破四平八稳的设计套路,创造出更为开放、更具活力的空间,做“场域化的设计”。中国馆的“场域设计”理念以空间的起伏弯曲影响穿行其间的参观者的感受;建筑体的下方是通透的,麦田穿透建筑、一望无际,既消解了建筑的孤立性,也增强了空间的统一、延续和张力感。

图为中国馆首层半开放式餐饮区设计效果图

  在更多的时候,室内与室外、建筑与景观的界限已经消融。在汪建松负责设计的首层半开放式餐饮区,参观者闲坐在中国韵味的竹编飞檐下,远眺前方,一望无际的麦田闪耀在地中海的灿烂阳光中。它既是室内又是室外、既是建筑又是景观,轻松随意、却能带来丰富而浪漫的感受。

图为汪建松的影音厅空间设计草图之一

  开放的空间形式,体现的是一个开放的、友好的、变化中的中国。汪建松特别注意到,近一个世纪以来,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积淀的中国春节文化,被数千万华侨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为国际所熟悉,中国馆主影厅播放的影像便将以此作为主题。把中国人对于家庭和故土的依恋,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春节”这一特殊的节日里。这种情感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它没有隔阂、最为动人。由汪建松设计的影音厅,将整个中国馆“天地人和”的理念再次带入高潮,为观众带来全新而立体的影音体验。

图为影音厅为最终效果图

  中国馆主影厅的屋顶高挑深邃,隐喻粮仓的空间意境,而层层看台仿似梯田的阡陌纵横。观众入席后,灯光变暗,屋顶的动态影像表现出节气的风云变换,并将光芒逐渐引导致舞台区,一副中国特色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非物质空间设计

  汪建松从事教学和设计的二十年,也是中国设计飞速发展的二十年。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室内设计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对于造型和形式的追求成为主流;直至今日,这一潜流仍影响着大批中国设计师。工作早期,汪建松的设计思想也曾裹挟其中,但他很快跳脱出来,把关注点放在空间规划和意境表现上。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非物质空间”设计。从“物质”的角度看设计,它不可避免地具有时间性、难以永世传承。但非物质的东西停留在精神层面,它影响人的情感、并在记忆中延续。

  汪建松成长在安徽,徽派文化的传承对他影响深刻。对这片故土,他有着难舍的情结:“我经常会梦到家乡,梦到我家前面的大树;我坐在高的石头门槛上看天空,看四水归堂的小水池,和池里的小鱼、小乌龟”。对他来说,童年时代对环境的美好感受,至今仍能带来温暖与慰藉;对于族群而言,维系于原乡的集体记忆,才能构成他们的文化根基。在汪建松的作品中,徽式建筑的因素常常隐含其中。这种难以磨灭的情怀,是“非物质空间”设计的根本所在。

图为汪建松的室内设计作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学首页 | 原创论文 | 计算机原创
版权所有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