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论文培训编辑为广大网友搜集整理了:盛开在盾构环艺毕业设计论文机旁的“杜鹃花”绩等信息,祝愿广大网友取得需要的信息,参考学习。
“你别看杜娟挺漂亮的,其实是个‘女汉子’。”与王杜娟共事时间久的同事对她都有这个认识。据同事讲,王杜娟曾经钱包被偷,她自己骑着车就追,硬是把钱包追回来了。
这样就不难理解美丽大方的王杜娟何以能带领有100多名小伙子的技术团队摸爬滚打多年。13年来,王杜娟和她的团队完成盾构设计100余台,打破了100多年来只有发达国家才可设计生产盾构的神话。
王杜娟出生于陕西省扶风县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1997年走出黄土高原,考入了石家庄铁道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程机械专业,2001年7月毕业后,被安排到中铁隧道股份新乡机械制造公司工作。
“当时,公司就是中铁集团的四级单位,一个就100来人的小修理厂。”王杜娟回忆说,报到时,新乡修理厂的大门口有很多工人都在打扑克,心里一阵不舒服,暗自下决心要干出个成绩来。
工作中的王杜娟开始关注隧道施工的核心装备——盾构。长期以来,国内盾构市场完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制造周期长,关键技术也受制于人。
早在2001年初,中铁隧道集团和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就已经开始了盾构机的合作研发,并由时任中铁隧道集团副总经理的李建斌牵头申报国家“863计划”。2001年底,“关于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的研究”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2002年10月,中铁隧道集团盾构机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王杜娟成为项目组18位成员之一。
盾构是集机、电、液、气、传感于一体的大型自动化掘进设备,零部件多达2万余个,单单一个控制系统就有2000多个控制点。“当时一没技术二缺指导,每个关键点都是一根硬骨头,都需要具有哪怕磕掉牙齿也要啃下来的勇气。”王杜娟回忆说。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技术储备,2006年初,公司启动了第一台盾构样机的制造,当时王杜娟刚坐完“月子”,就经常跑回来开会。后来,孩子刚满两个月,她索性结束产假,直接回到岗位正式上班了。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2008年4月,王杜娟和同事们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拥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土压平衡盾构,其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样机随后被应用到天津地铁项目。业主单位起初以为是台进口盾构,便将这台机器用在施工难度最大的标段,地表以上是渤海大楼、张学良故居、“瓷房子”等组成的历史文化街区。施工验收时,发现在各个施工标段中,这台盾构机的成绩最优,不但掘进速度快、地表沉降控制得也很好,沉降控制到了3毫米以内。这时,王杜娟和同事们才松了一口气,才敢告诉业主这是国产的第一台样机。由此这台功勋盾构机被命名为“中铁一号”,王杜娟也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
“当初做盾构,只是因为不甘心,希望能掌握核心技术,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盾构好扬眉吐气。”这是王杜娟最初的梦想。
随着科研的不断推进,工业设计毕业设计,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的掀起,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和中铁总公司对盾构产业政策及资金扶持的逐渐加大,6层住宅楼毕业设计,她的梦想越来越大。2009年12月,中铁隧道装备制造公司的成立,为她搭建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平台。
2010年,中铁装备公司抢占市场的第一年,为顺利拿下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盾构采购项目,王杜娟根据重庆地质情况,大胆提出了硬岩盾构设计理念。2010年8月,首台真正意义的“硬岩盾构”完成制造。当专家组在验收评语中写上“整机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时,在场的所有人员都将目光投向了王杜娟,那张自信的笑脸像一朵绽放的杜鹃花。
如今,中铁号盾构已逐步实现系列化、产业化,中铁装备已遍布中华大地。采访王杜娟当天正值“感恩节”,王杜娟说,“我感恩铁路大发展给我提供了机遇,感恩公司大跨越为我提供了平台,感恩团队为我提供有力的支撑,感恩家庭为我提供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