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同济大学教授:80室内毕业设计年代到今日的大学、咖啡与文学”,希望对需要同济大学教授:80室内毕业设计年代到今日的大学、咖啡与文学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每当我在超市里看到放在货架上的一盒盒速溶咖啡,就会想起自己第一次喝咖啡的情景。因为我平生第一次喝咖啡,喝的就是速溶咖啡。那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离开故乡焦作到武汉读大学,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园里第一次见到了之前只在书里见过的咖啡厅。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咖啡馆里,咖啡是次要的,文学是主要的。
坐落在桂子山东区的那个所谓咖啡厅,是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由石棉瓦搭建的简陋平房,里面摆着几张折叠桌和折叠椅。
这家“咖啡厅”没有名字,卖的主要是玻璃瓶装酸奶而不是咖啡。有一次,一个高年级的学长执意请我喝杯咖啡。但让他失望的是,我并未觉得这咖啡有什么上档次的地方,感到就和麦乳精差不多,只不过多了一丝苦涩罢了。而且喝麦乳精不要加糖,喝咖啡时,我看到服务员从装咖啡的瓶子里用勺子盛出棕色的咖啡粉,然后用开水瓶里的热水冲开后还加了一大勺白糖……
当时我想,以后再也不喝这么难喝的东西了。更何况一杯咖啡的钱可以买两瓶“白富美”的酸奶。
但没过多久,我就又和几个同学来到这家咖啡厅,室内设计毕业设计展,而且还是我请客,喝的竟然还是上次觉得难喝的咖啡。因为,我们来这里是为了谈文学。谈文学,怎能不喝咖啡呢?
那段时间,经过老师课堂扫盲、校园诗社活动,各种时髦的西方文学和哲学讲座以及学长们言传身教,我们这些文学青年已经知道,毕业论文封面设计,文学是和咖啡联系在一起的。且不说老巴尔扎克把黑咖啡当成写作引擎,以万夫不当之勇完成了《人间喜剧》这部除了他自己别人永远读不完的巨著,就是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也是在巴黎的花神咖啡馆才寻觅到创作灵感。别的系的人只知道萨特的“他人就是地狱”,可我们中文系的人却还知道“自由之路,经由花神”,前一句表明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恨,可后面一句则表明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爱。毫无疑问,他爱咖啡,因为没有咖啡,就没有自由,当然也就没有他在此写就的《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