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论文培训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杨立新 “老北京”演活上海男人秦有天建筑毕业设计题目”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杨立新 “老北京”演活上海男人秦有天
2014/1/5 14:47:33
王瑜明
原标题:杨立新 “老北京”演活上海男人秦有天
图片说明:在电视剧《我家的春秋冬夏》中饰演秦有天图片说明:《楚汉传奇》剧照图片说明:图片说明:《漕运码头》剧照图片说明:《窝头会馆》剧照
杨立新 “老北京”演活上海男人秦有天
◆王瑜明
杨立新,这个中国话剧界响当当的名字,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成为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员以来,在舞台上塑造了无数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从《我爱我家》中的贾志国,到最近刚播完的电视剧《我家的春秋冬夏》中的秦有天,从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到《茶馆》中的秦二爷……回忆起这些年的演艺生涯,杨立新说:“常看到电视访谈中,演员大谈拍戏如何苦,室内毕业设计,可人干什么事会不吃苦啊!”他说他很知足。
为了留在北京 意外考进人艺
出生在北京南城的杨立新,从小就被大人领着看戏。“记得我看的第一出戏是河北梆子《八大锤》,那时才四五岁。”而到杨立新懂事,真正能看戏时,“文革”开始了,于是,样板戏成了他们那辈人可以汲取的全部艺术养分。“小时候,我唯独没看过话剧。”没想到话剧反倒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1975年正值“文革”末期,高考制度尚未恢复,即将初中毕业的杨立新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北京话剧团学员班的招生广告”,北京话剧团即现在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了避免上山下乡,预先获得一份能留在北京的工作,他就前去报考。从小就听各种戏唯独没看过话剧的他,对话剧表演简直就是个白丁,但没想到考试时,他凭借毫无专业经验的表演,意外跨进了人艺的大门,从此走上了演艺生涯。
“我把剧院比喻成自己的第二个家。”在杨立新心中,北京人艺是学校,“在这里学习、成长”;是家庭,“在这里长大成人、娶妻生子”;是未来,“还将在这里退出舞台、看着孩子们成熟起来”。他说,如果计算一下,自己在剧院的时间比在家的还长。如今,杨立新已是北京人艺的全能演员。但刚进人艺时,他也有过一段漫长的龙套岁月。“人艺有句老话:毕业就演大主角,是演员的一大灾难。”杨立新说,演员在舞台上要具备的能力实在太多,并不是能背下台词、走准地位就能演好戏了,“不会演戏的演戏,会演戏的演人”,塑造人物、形象才是话剧演员的追求。那些年,跑龙套的经历十分宝贵,“只有经历这些,才能熟悉舞台,上台不害怕、不紧张,能控制住自己,才逐渐有塑造人物的可能。”
一个成功角色 将是下个角色的最大敌人
“一个成功的角色将是你下个角色最大的敌人。”杨立新很欣赏老艺术家的这句话,他说:“演员这个行当有意思就在于,每部新戏都是一次创作,不能轻车熟路走近道,更不能是一次重复。”上世纪90年代初,杨立新在电视剧《半边楼》中塑造的大学教师呼延东是他第一个电视剧的主角。现实生活中的杨立新视力很好,但他扮演的大学教授戴着一副眼镜。他在戏中晚上看书时,常摘下眼镜,揉一揉眼睛和鼻梁,摘下眼镜的一刹那,眼睛稍稍迷离一点眯一下,戴上眼镜时,眼睛马上调整,透过镜片的眼睛炯炯有神。看完这部电视剧,很多观众认为他是近视眼,并做过大学教师。当时还有记者问杨立新怎么演出大学老师的气质?杨立新说,演员应有这种职业的本能,时时有意记取不易被人注意而又对塑造人物有用的生活细节。那之后,有不少知识分子的角色都来找他,但他拒绝了:“我是个职业演员,我想创作各种各样的角色。”
由于杨立新在话剧《哗变》中成功塑造了精神病科伯德大夫这样一个让观众捧腹的角色,1993年,英达希望他能出演喜剧《我爱我家》中贾志国一角。从没演过喜剧的杨立新没有马上答应,英达让他先看看剧本。没想到才看三四行,杨立新就哈哈大笑起来,“我晚上躺在床上看剧本,我爱人推我说,别笑别笑了,我就憋着,憋得不行就发抖,最后索性躲到卫生间去看剧本了。”杨立新说,好的喜剧从人物结构、故事结构到情节结构,包括语言技巧都得具备喜剧条件,那种“找几个演过喜剧的演员一演就演成的喜剧”,他从来都是不敢接的。“其实我们塑造的角色,绝大部分都是剧作家笔下创作的人物,观众、演员、导演都没见过,甚至剧作家本人也从没见过。但你的表演征服了观众、导演和编剧,那创造基本就算成功了。”杨立新说。
2009年年底,杨立新加入《第一书记》剧组,出演已故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小岗村的村民见过沈浩,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群众、凤阳县县委的工作人员都见过他,只有我没见过,怎么办?”他只有7天的时间去了解这个人物。他来到小岗村,和村民聊、和干部聊,也找大学生村官聊。他问那些人,你们这里有反对过沈浩的人吗?回答有。杨立新说:“那我也去聊。”杨立新从各个角度了解沈浩。“演员必须熟悉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熟悉到闭上眼睛就能出现他的音容笑貌。”杨立新说。2010年7月1日,《第一书记》首映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7月9日,《第一书记》在安徽首映,参加完合肥的首映式,杨立新一行驱车赶到凤阳小岗村。新上任的书记丁俊告诉他,电影放完后,放映厅里沉默了三四分钟,村民们含着热泪说:沈浩书记又回来了。听了这话,杨立新特别激动,“我没见过沈浩,他们见过,他们的认可是对我表演的最大褒奖。”
在刚播完的电视剧《我家的春秋冬夏》中,杨立新演活了秦有天。“我这个老北京演个典型的上海男人,难度真不小。”杨立新说,他想象着上海老克勒的气质,慢慢勾勒着秦有天的形象。
重拍小井胡同 首次执导话剧
2012年,杨立新参加了北京人艺60周年在上海的演出。8月5日的座谈会时,杨立新接到了著名剧作家李龙云妻子的短信:“龙云病危,住在北京友谊医院。”杨立新马上回信息:“我在上海演出,今晚最后一场,明天赶最早一班班机回北京,我一定要见他一面。”李龙云是话剧《小井胡同》的作者,和杨立新同在北京南城长大,还曾是多年邻居,是他非常尊重的剧作家。第二天早晨7点,杨立新即将登机时,再次接到龙云夫人的信息:龙云走了。得到此消息,他非常难受。
没过几天,人艺决定在2013年重排《小井胡同》,并由杨立新担任导演。《小井胡同》写于1980年,是李龙云在南大读书时的毕业作品,1985年首轮的演出中,杨立新出演过一个小角色“小力笨”。复演《小井胡同》,导演杨立新带着年轻演员们骑自行车转了半个北京南城,还请阎崇年讲解放后的现代史、郑也夫讲红卫兵运动。他组织演员收看专题片《从一大到十八大》,但发现其中关于反右和“文革”的段落都一笔带过,只好回家“翻家底”,找出一套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档案馆出版的《共和国五十年》,还有吉林出版社的《百年中国大事记》,给年轻演员恶补历史课。他们还一起看了现代京剧(样板戏)《海港》。“我必须让年轻演员知道,剧中的这些年都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所扮演的人物在这些历史事件中是怎么生活过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剧中的人物演具体演鲜活。”杨立新坦诚地说,“年轻演员们没看过样板戏,也可以没兴趣看,但他们所扮演的人物看过,他们就必须看。”
这是杨立新第一次在北京人艺做导演,去年《小井胡同》在首都剧场连演了30场,票房收入800多万元,效果相当不错,杨立新很欣慰。
生活低调平和 儿子也学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