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论文培训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治河女痴迷《红楼梦》(图)”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张志坚发现的“宝玉”石刻牌匾。
张志坚在赵秋谷故居寻访红楼遗迹。
一个与黄河打了30多年交道的女人,业余时间却把精力投入到《红楼梦》研究上,并撰写了《另说红楼梦》一书―――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那些经年累月默默守护黄河的治河人,对我们而言却是陌生的。前些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见到了一名治河女子―――黄河水利委员会山西河务局副局长张志坚。聊起治河,张志坚的脸上立刻神采飞扬。这个与黄河打了30多年交道的女人,刚满20岁就扛着尺子、带着仪器到一线黄河滩搞设计洪水线和工程测量,一干就是8年。由于工作努力、业务出色,刚开始担任科长继而副局长后又兼任工程局总经理。对于这份组织招投标和施工等极具男性色彩的工作,张志坚却驾轻就熟,成绩突出,让人既惊讶又敬佩。
闲谈间,话题聊到了张志坚的业余爱好。“读《红楼梦》,继而研究《红楼梦》”,张志坚脱口而出。这个回答有些出乎记者意料。一说到《红楼梦》,张志坚的语调立刻兴奋起来,话语滔滔不绝竟似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兴起之时,张志坚打开了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里面储存着她读《红楼梦》及相关书籍的读书笔记,以及即将出版的书稿《另说红楼梦》。她说,《红楼梦》已经像黄河一样融入了她的生活、生命。
学水工的她与《红楼梦》有缘
张志坚出生在中条山麓一个偏僻山村。父亲是个秀才,在村子里教书治病。志坚1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人拉扯着3个孩子过活。尽管生活贫困,但受其父影响,母亲坚持让孩子上学。一天,志坚的老师来她家里,八仙桌上摆放的一对青瓷蓝花瓶引起了他的兴致,他告诉志坚,花瓶上一胖一瘦的优雅女子都是《红楼梦》里的人物,之后从山西大学毕业的大姐进一步推断说瓶上的美女瘦的叫黛玉、胖的叫宝钗。从此,两只花瓶携带着《红楼梦》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母亲去世后,张志坚将这对花瓶宝贝似的捧回了自己家中,她时常拿着干净的布子轻轻擦拭,仔细端详。
1973年,张志坚考上山西水利学校农田与水工专业,之后她又用5年时间完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1986年,张志坚去西安出差,在一家书店意外看到新出版的《红楼梦》,第一次看到这套书,她兴奋得像个孩子,立刻掏出身上的钱将书买了下来。从此,《红楼梦》成了她须臾不可分离的伙伴。高兴时看,不高兴时也看;累了看,没事时还看;即使出差这套书也时刻伴随着她,一遍二遍三遍……不知不觉间,书被翻得散了架,张志坚就找来牛皮纸小心翼翼地给书包上书皮,3册书变成了6册,仍在不停地翻看。以后每次见到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她总是毫不犹豫买回来,现在家里大概有七八套之多,但她最钟情的还是那套被翻烂的书。
张志坚爱看《红楼梦》,而《红楼梦》也似乎与她特别有缘。一次,张志坚随水利部培训考察团去美国,她特别高兴,因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就藏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然而得知此行考察不包括该校后,她又十分遗憾。负责此行接待的赵中阳正好是山西五台人,聊天时她就和小老乡说起了此事,没想到赵父竟也是《红楼梦》的爱好者,且家中藏有一套老版《戚廖生序本石头记》,热心的他专门给远在北京的老父亲打了电话为张志坚复印了一套。又有一回,张志坚去威海参加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培训班。一位河南同事得知张志坚对《红楼梦》特别偏爱,特意在培训班结束后将一套旧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给她邮寄过来。每得一套古书,她都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而对《红楼梦》的痴迷她也一步步加深。
细查典籍踏上研究路
张志坚以为《红楼梦》虽多是细微末事,却以“记真”为主。看小说次数多了,她开始关注一些研究性的文章―――《红楼大观》《关于凤姐》《曹雪芹》……2001年,张志坚在郑州购得一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该书引领着她踏入了红学研究之门。
书中第一回有这样一条批语―――“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棠村”是何许人?之后这个名字时常从她脑中冒出,没想到却在甘肃张掖找到了答案。那一次张志坚原本想到当地书店买些有关莫高窟的书,却意外看到老版《长生殿》。她顺手一翻,立刻喜出望外,因为该书序中对“棠村”有明确介绍:梁清标,字玉立,号棠村,明末清初直隶正定人,曾两朝为官,任康熙朝的相国大学士。后来在《莲洋集》和《赵执信年谱》中,张志坚又数次遇到“棠村”。从此,张志坚开始在明末清初特别是康乾时代的文人墨客间徘徊,想弄清这些人物与《红楼梦》的关系。
要想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份、经历及相互间的关系有清楚正确的认识,必须查阅大量史料。但身居运城,资料有限,查阅困难。为此,每遇出差,书店、图书馆都是张志坚的必去之地。她3赴北京图书馆,一呆一整天,渴了出来喝口水,饿了就啃口面包,生怕耽搁一点时间。然而,诸如人物年谱等不少资料在市面上还是难以见到。此时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的儿子给了她极大帮助,因为人大图书馆以及内部网络上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只要有需要,她便电话告知儿子帮忙查找。11个版本的《红楼梦》,《漫堂年谱》《洪升年谱》《蒲松龄年谱》《孔尚任年谱》……近10本人物年谱,下载、打印、装订,最后寄给远在运城的母亲,几年寄的资料大概有上百斤重。
每有资料寄来,张志坚都仔细研究。书里蝇头大小的繁体字,读来费眼费力,可她却一点不在乎,反而读得津津有味。但有一点始终令她耿耿于怀,那就是不少资料对于水工专业出身的她而言要想看懂弄清着实不易,但张志坚并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一次看不懂两次,翻来覆去反复看,不明白就再查相关书籍,直到心领神会为止。
千山万水寻找历史痕迹
古籍《戚廖生序本石头记》前《石头记序》中言“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两牍”,张志坚认为一定能在现实中找到《红楼梦》的“印痕”。于是她借出差等各种机会,开始万里寻真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