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网学 原创论文 原创专题 网站设计 最新系统 原创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设计资源 > 论文培训 > 正文

周同庆:重燃艾滋病疫苗研究的希望

论文降重修改服务、格式排版等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及排版 论文发表 相关服务

鉴于大家对论文培训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周同庆:重燃艾滋病疫苗研究的希望”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图为周同庆在美国的家门口留影

  【人物档案】

  周同庆,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95年在中科院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美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进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从结构生物学方面解释HIV-1的逃逸机制和中和抗体的产生的研究工作,迄今在 Nature、Science、PNAS、EMBO J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去年,周同庆带领的研究组发现两种能“绑定”并中和90%以上艾滋病病毒变异毒株的抗体。这项研究于7月发表于美国《Science》杂志,引来了全球媒体的关注,为人类研究抗艾滋病疫苗带来了新的希望。

  周同德在家中排行老三,比大哥周同庆小8岁,目前在上海开了一家公司。他已经有一年没有和大哥周同庆见面了,对于在美国的哥哥,他只知道哥哥是个科学家,“听说很有名!”

  对于哥哥的“名望”,周同德在去年才真正体会到。有一天上午,他接到大哥的电话,兄弟俩如同往常一样聊起父母的身体和各自的近况。交谈中,周同庆很平淡地说了一句,“弟,我有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

  周同德“哦”了一声,在他看来,大哥作为一个科学家,发表学术论文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直到后来国内各大媒体记者蜂拥而至登门采访,他才知道大哥取得的成绩多么来之不易,“这是很多科研人员的梦想……”

  母亲激将重拾学业

  1968年,周同庆出生在夷陵区太平溪镇黄家冲,是家里的老大。在母亲陈华秀的印象中,周同庆从小就喜爱读书,在过去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提到一个段子:那是周同庆3岁的时候,有一天她带着周同庆去外公家走亲戚,太婆婆给了他两分钱去买糖果。结果到了小卖部,他却舍不得买糖果,挑了一本带图画的小人书。

  周同庆的父亲周良贵是村里的民办老师,工资微薄,母亲除了下地干活外,还要收拾家务,采茶养猪,补贴家用。随着4个孩子的相继出生,家里经济更加拮据。虽然经济困难,但父母并没有耽搁孩子的学习,在周同庆5岁的时候,他进入了村里小学读书,随后又考取了乡里的重点中学--太平溪中学。

  在上初三时,周同庆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由于大腿上长疮,无法走路,家里又没钱医治,只好回家用土方法“治疗”。在家休息期间,周同庆仍然操心自己的学习,为了让他安心养病,母亲宽慰他说:“好好养病,万一跟不上学习,就复读一年!”经过一个月的调理,他的疮伤痊愈,但却又担心自己学习跟不上,“面子”不好看。

  看到儿子犹犹豫豫不想上学,母亲陈华秀十分担心,思来想去陈华秀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有一天她对周同庆说:“既然你还不去上学,那就到生产队劳动吧,每天还可以挣三四个工分,就怕家里负担重,稀罕你这点工分,到明年我又舍不得让你上学了。”

  周同庆一听,急了。第二天一大早,周同庆在帮母亲喂柴火做饭时,终于憋不住了:“妈,给我炒点菜!”陈华秀知道儿子想通了,他是想装点菜去上学。

  就这样,在休整一个月后,周同庆又开始了学校生涯。

  想起那时的情景,陈华秀很高兴,“幸好我来了个激将法,不然大儿子也许只能在家‘挖田’了!”

  专心学习成高考状元

  “比学习,不比吃穿”是许多母亲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话题。对于陈华秀来说也是这样,因为家里条件艰苦,从上中学起,周同庆的学习生涯一直与盐菜、辣椒酱、馒头为伍。陈华秀回忆说,那时候家里做腌菜的坛子就有好几个,全部是为上学的儿女们准备的。有时吃不上饭,周同庆就给食堂背锯末,来换点油饼和馒头吃。

  由于学习刻苦、生性开朗,同学们都爱和周同庆交往,篮球场上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活跃的身影。

  1985年,周同庆以当时宜昌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这也是从黄家冲考出来的第一名大学生,村里为此奖励100块钱。这让周同庆非常高兴,终于用自己的努力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持久专注收获成功

  机遇从来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对于周同庆的成功,弟弟周同德认为,专注与坚持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从上大学开始,周同庆就选择了与生命科学研究结缘。1989年,周同庆赴北京中科院读研,1995年在中科院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美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进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从事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工作。

  很少有人知道,周同庆除了拥有生物博士学位外,还有电子和计算机控制方面的硕士学位。在美国,IT行业工作机会多,相对于做纯粹的科研工作会轻松很多,钱也挣得多,但是对理想的追求,让他坚持走上了生命科学的研究之路。

  周同庆的实验室在2001年成立,那时候困难很多,但是他坚持了下来,直到2006年,他领导的科研团队终于收获了第一个成功:他们发现了艾滋病毒的致命弱点。周同庆对此有个通俗的比喻:“如果把艾滋病毒比喻为一个金钟罩铁布衫的武术大师,那么我们这次找到的就是这个大师的罩门。”这一重大发现在2007年被国际最著名的科学杂志之一《自然》以封面文章发表。

  随后数年,周同庆和他的团队独辟蹊径地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开发出一种寻找抗体的“探针”,并利用探针分析了2500万个细胞,最终找到的3个是所要的,“这个几率与中彩票头奖一样小,不过我们还是幸运地‘中’了。”周同庆说,在这看似幸运的背后,实际上是长时间锲而不舍的艰苦研究。

  网上搜索宜昌美景

  周同庆上一次回到宜昌还是2002年,那是他父亲60大寿。在家乡的日子里,周同庆联络上了许多当初的同学、老师。

  白天,大家在一起吃饭聊天,谈到了过去读书时候的生活,盐菜、辣椒酱、篮球,还有那时村里奖励的100块钱……周同庆回想起来,一切恍如昨日。晚上,住在黄家冲的老房子里,窗外皎洁的月光洒满庭院,院角的老槐树依旧挺拔,故乡的夜晚让他倍感温馨。

  转眼之间,已经9年过去了,对于家乡的变化,虽然无法亲身体验,但他仍然十分关心,经常通过网络看看宜昌新闻,用谷歌地图搜索宜昌美景,介绍给同事欣赏。“特别是那梦中多次出现的三游洞、三峡大坝……”

  今年9月16日,周同庆接到邀请去北京参加学术会议。随后转至上海、苏州看望了父母和两个弟弟。由于行程紧急,他无法回到家乡宜昌,很是遗憾。“但对于故乡的思念,我将永远铭记在心。”周同庆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学首页 | 原创论文 | 计算机原创
版权所有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