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学网为您推荐的毕业论文格式-网络虚拟财产盗窃行为论文文献综述,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网络虚拟财产盗窃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1.谢望原的《中国刑法案例评论》中有篇文章叫做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意义激起我对网络虚拟财产这一新型法律概念的关注。这本论文集是刑法理论与刑事司法实践完美而紧密结合,既是刑法学者的重要理论阵地,又是刑事司法实践部门和律师实务部门的重要参考或指导资料,还是一般公民学习和了解刑法理论与刑事案件定性的重要读物。针对现行法律的缺陷,及相关没有做出明文规定的法律的补充,论证。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对网络虚拟财产是否具有财产属性进行充分论证,本文作者的观点认为网络虚拟财产具有财产属性,与现实生活中的换算机制相统一。在这本书中,作者立足于虚拟财产的特征来对法律规避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论证,而未从更全面地视角深刻分析这法律规避所折射出的法律问题。
2.于志刚《关于网络游戏中虚拟犯罪的思考》,激发了我对网络犯罪研究的兴趣。该书主要论述对于计算机犯罪接续研究的兴趣,源于网络空间独有的虚拟性引发的虚拟犯罪。虚拟性的现实存在及其被恶意利用,客观上已经不容忽视。但是,可能是基于多数刑法学者对于网络空间的习惯,因此对于网络虚拟性的刑法效应熟视无睹。或许正是基于此,“虚拟性”对犯罪行为的异化作用,以及对刑法传统理论和传统法条的冲击,刑法理论界少有关注。笔者虽然一直在思考虚拟性对于刑法理论和法条规则的潜在影响,但是,缺乏立法认可、实际判解和理论共鸣的思考,对于个论性问题的研究而言,进展是缓慢的。在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和监管人员进行的探讨和对话中,恶意技术行为的类型和泛滥现状,令人深思,并加深和促进了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刑法定性分析的兴趣和决心。我国台湾地区针对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犯罪的首例刑事判决,以及美国法院对虚拟“性”犯罪的首宗刑事判决,对于该书的完成起到了推动作用。该书对于所涉及专题的研究,已经尽可能带有一定的前瞻性,然尔源于技术现实的思考,以及基于学科限制而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的缺乏判断感,导致该书形成的结论或许对目前的刑法理论、立法及司法可能有所助益。
3.法制办--盗窃虚拟财产的刑法分析,就盗窃网络虚拟财产侵犯的是什么社会关系进行论述。现行法律如何对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定性。该书的作者系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协调司司长。他认为所谓盗窃虚拟财产,无非表现为对电子数据的删除、增加、移动、修改等。从更高的层面看,对电子数据的侵害,既危害了行政管理秩序也危害了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当然,如果进一步完善刑事立法,有针对性地规定“盗窃、窃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罪”或者“窃用他人计算机网络账号罪”、“侵害电子数据罪”等,甚至直接规定“侵害虚拟财产罪”这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呢?作者认为,对需要予以行事处罚的这类行为,可以按照刑法第286条规定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罪处理。该条明确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导致严重后果的;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造成严重后果的,都要追究刑事责任。这些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按照治安处罚法第29条的规定处罚。本篇分析,对我论文写作有很大帮助,从而在认定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上为我提供了司法帮助。
4.郑丽萍、付丽杰《刑法学理论研究综述》该著作分刑法理论和刑法总则、分论两部分,内容包括刑法观念、市场经济与刑法调控、交通肇事罪、妨害货币犯罪等。我着重了解刑法学中盗窃罪的概念,特征,及定罪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