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网学 原创论文 原创专题 网站设计 最新系统 原创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论文模板 > 毕业论文写作 > 正文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例文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童”文学浅析

论文降重修改服务、格式排版等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及排版 论文发表 相关服务

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例文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童”文学浅析”,希望对需要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例文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童”文学浅析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关于免费(Free)儿童文学论文(paper)范文在这里免费(Free)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儿童文学相关论文(paper)写作提供资料。

吕佳蒙

儿童文学方面选题

跨国电影合作中的民族身份国族想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朝鲜半岛的电影交流史

马克思主义本义——兼反思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在解放农民上的实践

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批判综述

20世纪50年代 党的建设思想论析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流浪”是文学世界中一个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母题,以“流浪”为母题的文学作品贯穿整个文学史。在中外文学史的舞台上“活跃”着许多“流浪者”,而“流浪儿童”是在“流浪”母题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次母题。中国的“流浪儿童”母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浪儿童”文学使流浪儿童文学走向成熟并最终定型。这一时期的“流浪儿童”文学有着特定的叙述模式,并以独特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屹立于文学史之林。

关键词:“流浪儿童”文学;叙述模式;意义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6.020

中图分类号:I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5—0067—03

“流浪”是文学世界中一个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母题,这一母题早在东西方文学的源头——《诗经》和古希腊文化中有所表现并贯穿整个文学史。“流浪的基本属性就是物质和精神生存状态境遇中那种失根或无归属感,以及与此相应的流动不定的生存状态。其范畴包括了主动的与逼迫的、行为的与精神的、显性的与隐性的、历史的与现实的各个层面的各种形态的流浪”。[1]中外文学史上“活跃”着许多“流浪者”,他们以生活流浪或精神流浪的姿态续写着生命的悲壮与热烈。而“流浪儿童”可以说是在“流浪”母题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次母题,中西方儿童文学都有浓厚的“流浪情结”,而中国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成熟的“流浪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为文学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流浪儿童”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历史渊源

(一)“流浪儿童”文学的概念界定

在“流浪”的母题下,“流浪汉小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流浪汉小说“在狭隘,即严格意义上说,它是16、17 世纪发轫于西班牙,以后又在欧洲其他国家得到广泛流行的小说类型;在宽泛意义上说,一切描写和表现流浪汉的生活和遭遇的作品,无论它们是否直接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早期流浪汉小说的影响,我们均可称之为流浪汉小说”。[2]而“流浪儿童”是“流浪汉”形象的一个特殊群体,“‘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 岁以下,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在外游荡连续超过24 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3]但不同于“流浪汉”生活流浪基础上的精神流浪,流浪儿童主要承受身体和生活上的流浪,流浪儿童文学则是以流浪儿童为主人公而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童”文学函授毕业论文(paper)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paper)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儿童文学论文(paper)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5000字专科论文(paper)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paper)开题报告: 论文(paper)任务书、论文(paper)题目 职称论文(paper)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儿童文学方面选题方向 论文(paper)题目推荐度: 优秀儿童文学选题

(二)中国“流浪儿童”母题的历史渊源

“流浪儿童”母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

《诗经·王风·葛藟》使流浪儿第一次浮出历史地表,并对自己的悲惨遭遇进行哀叹: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葛藟》共三章,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叹流浪他乡、求助不得的哀怨。流浪儿可能由于生活所迫远离父母兄弟来到外乡过着寄人篱下甚至乞讨的生活。这是流浪儿童第一次进入文学视野,但此后的流浪儿童文学作品并不丰富,这跟农耕经济的生产模式以及传统文学中“安土重迁”的民族特点有着密切关系。直到进入20 世纪,战乱和自然灾害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失根感和漂泊感,“流浪四方”成为战乱之时或灾荒年景的写照,同时也为作家以“流浪”为主题进行创作提供了契机和素材,自此“流浪”主题正式进入读者视野。 文学作品像艾芜的《南行记》、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等都写到了流浪主题。儿童文学作品如金丁的《孩子们》、苏苏的《雪人》、茅盾的《大鼻子的故事》、贺宜的《野小鬼》、黄谷柳的《虾球传》等都是以流浪儿童为主人公的作品。

二、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童”文学作品的叙述模式

进入20 世纪30 年代以来,动荡的社会现实使许多孩子失去父母的庇佑进而流入社会成为流浪儿童。基于这种社会背景,一些有着救亡意识的作家拿起笔杆对流浪儿童进行书写,呼唤社会对他们加以关注,同时直指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罪恶。严酷的社会环境也要求儿童改善生存环境,加入到民族救亡中去。中国文学传统的“文以载道”模式在这一时期得以进一步强化和升华,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一批反映社会现实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运而生并受到广泛的欢迎。这一时期出现了《表》等翻译作品,《三毛流浪记》《大鼻子的故事》《野小鬼》《虾球传》等小说,《雪夜梦》等童话剧,《迷途的羔羊》《三毛流浪记》等儿童电影。这些激荡着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体现着阶级矛盾斗争、民族生存危机,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同时这些现实主义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对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加以观照,既具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具有微观的感情介入。

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流浪儿童文学作品有着相似的叙述模式,即都采用主人公“被迫”流浪、命运坎坷但仍保持善良本性的模式。

(一)“被迫”流浪

在以流浪为主题的儿童小说中,主人公大都为生活所迫走上流浪之路,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流浪带有“被迫”的性质。小说中的儿童并不是生下来就被抛弃而成为流浪儿的,他们的父母或因战争而去世或由于生活所迫而离家。《大鼻子的故事》中的大鼻子“不是生下来就没有‘家’的……他只模糊记得:那一年忽然上海打起仗来,‘大铁鸟’在半空里撒下无数的炸弹,有些落在高房子上,然而更多的却落在他‘家’所在的贫民窟,于是他就没有‘家’了”。[4]《雪人》中的“小乞丐”的爸爸是纱厂工人,因为要求加工钱而罢工被日本人捉去打死,妈妈抱着他讨饭,饥寒交迫,冻死在街头;《小癞痢》中的小癞痢妈妈被敌人的飞机轰炸而死,他在逃难中又和爸爸走散成为流浪儿。这些儿童在残酷的现实下被迫流浪,失去了本应美好快乐的童年,被生活磨砺成“小大人”。流浪不仅使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也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这种精神创伤给儿童成长带来的隐形之痛是残忍可悲的。

(二)命运坎坷

孙绍振在《文学创作论》中说道:“在塑造人物时,要特别注意把人物推出正常轨道之外,也就是说,要让人物置于一个特殊的事件或环境中。”[5]这些流浪儿童都被放置在险象迭生的环境中,他们一波三折的坎坷遭遇使读者难以释怀。

《野小鬼》中“小土根”的命运非常坎坷,父亲在和小土根投奔姨妈家的途中被日本人掳走,而当小土根赶到姨妈家时姨妈家也被日本人炸毁。他后来被善良的叔叔收养,但叔叔的妻子又 他,小土根只好再次流浪,先被骗去当土匪,差点做了汉奸,最后才成为一名小游击队员。《虾球传》中虾球的命运更曲折,从被骗参加黑社会狗仔集团、追随大流氓地痞鳄鱼头到因参加犯罪活动而入狱等都体现了虾球生活的不易与痛苦。而电影《三毛流浪记》通过镜头组接向观众展示了三毛睡垃圾车、捡烟头、卖报的悲剧的一天,三毛是流浪儿童的典型代表,通过三毛我们可以清晰地透视流浪儿童曲折无奈的生活。

(三)本性善良

流浪儿虽然被无情地抛弃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们并没有被生活压倒而始终保持善良的本性。虾球虽然家境贫寒,在走投无路时做过小偷,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 ,但他本质上真诚、善良、爱憎分明。他虽命途多舛但积极上进,虽身份卑微但坚守理想,虽历经苦难但有情有义。就像评论者说的那样,虾球“还有一般流浪儿所没有的一颗包裹在创伤的皮肤里的善良的心,更有对于理想,对于美的追求的韧性”。[6]同样,《大鼻子的故事》中“大鼻子把鼻涕抹到领队女郎头发上”这一情节可以通过观察大鼻子的心理变化体会他内心的“内疚”,进而感受他的可爱、真实和善良。《小癞痢》中的小癞痢也是一个有真性情的流浪儿,他凭机智和勇敢送情报、“虽然受了弹伤,却还想念着祖国”,是一个自强善良的流浪小英雄。

三、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童”文学作品的意义

中国流浪儿童文学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走向成熟并最终定型,虽然建国后流浪儿童文学渐渐退出文学史舞台,但它以独特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屹立于中国文学史之林。

(一)时代意义

流浪儿童小说不仅仅讲述一个人的故事,而是通过对一个人经历的描写来观照整个社会全貌。流浪儿童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对流浪儿童艰难生活的描写来展现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以此控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派的统治。此时的儿童文学是时代的缩影,也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比如儿童电影《迷途的羔羊》就具有丰富的社会学含量,作品描写了以小三子为代表的流浪儿童在日寇侵略家乡后被迫流浪的生活。编导蔡楚生并没有为流浪儿童虚构一个乌托邦式的生活乐园,而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刻剖析了流浪儿童的悲惨遭遇和心理痼疾并以此映射整个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展现流浪儿童的个体漂泊状态、透视严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面貌是特定时代儿童文学的特殊使命。同时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也巩固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作家们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真实地还原了社会本来面目,既贴近时代对文学的要求,又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

有关儿童文学的

自考毕业论文(paper)怎么写机械学士论文(paper)统计学学年论文(paper)文科生论文(paper)硕士学位论文(paper)数据库学术论文(paper)指导

(二)历史价值

流浪儿童文学不仅在当时的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暴露问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所以,寻找流浪儿童的出路、探寻救助流浪儿童的保障机制才是大规模暴露流浪儿童问题的根本目的。早期的流浪儿童文学作品以“暴露”社会的黑暗与冷酷为主,但以鲁迅译介《表》为分水岭,自此作家们以《表》为蓝本深刻剖析流浪儿童的出路问题。茅盾的《大鼻子的故事》里,大鼻子在发了一笔不义之财之后没有去买糖果,而是去租街头的连环画津津有味地翻读,这里可以看出流浪儿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茅盾为大鼻子设计了一条“参加游行队伍”的出路,为流浪儿找到了归宿。小土根、小癞痢、虾球等走上革命道路不仅是流浪儿童最好的出路,也是作为有责任的作家为祖国未来寻找的出路。

这一时期的流浪儿童文学作品肩负着文学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使命,流浪儿在社会大熔炉的历练下逐渐成长并最终走上革命道路,而这也是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支柱的独特的历史价值。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浪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定历史形态下的文学样式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这一时期的流浪儿童文学主题有着丰富的时代内容,它既同世界文学中的流浪母题相联系,又独具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它以流浪儿童为载体关注个体命运,从而透视整个社会现实。“出走—磨砺—重生”的流浪模式不仅是对流浪儿的身心考验,更是他们浴火重生的重要积淀。质言之,以现实主义为创作主线、融合对流浪儿情感观照的流浪儿童文学作品是时代的精华,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流浪儿童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1]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的政治成就

[2]20世纪欧共体遭受美国钢铁贸易救济调查欧美纠纷回顾

[3]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的政治成就

本文总结

怎么写儿童文学本科论文(paper)?本论文(paper)为您写有关儿童文学的毕业论文(paper)范文和职称论文(paper)提供相关论文(paper)参考文献,可免费(Free)下载,可用于儿童和儿童文学和流浪儿论文(paper)写作的大学硕士生及本科毕业论文(paper)开题报告和学术职称论文(paper)写作参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学首页 | 原创论文 | 计算机原创
版权所有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