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最新原创 最新系统 最新研究 原创论文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论文模板 > 毕业论文写作 > 正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点分析(共5篇)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用户投稿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14/10/12

文章导读:在新的一年中,各位网友都进入紧张的学习或是工作阶段。网学的各位小编整理了毕业论文写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点分析(共5篇)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顺利!

第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一、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诸多不足。目前全国各地地方高校目前已经普遍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负责全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其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如:1、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从就业指导内容上看,多数是对毕业生进行求职技巧的培训,忽视了全学程的系统培养与指导;从形式上看,多数停留在举行经验交流会、讲座、现场招聘和发布信息方面,缺乏系统的、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导。2、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的数量往往不足,其中还有不少属于兼职人员,其本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都存在很大问题,对学生的指导水平更无从谈起。就业指导工作的基层工作者往往是由辅导员兼职,他们年纪轻并且流动性较大。另外,学校和学院两级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和人员,往往处于“孤军奋战”的工作状态,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高校的就业指导机制难以得到有效运转。3、就业指导渠道、信息相对闭塞。缺乏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已经成为制约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瓶颈。大部分的地方高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或是通过校园网发布的招聘信息,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二)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观念有待提高1、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实践能力较差。地方高校毕业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平时往往非常注重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但是不注重自己中和素质的提高,平时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造成了只会考试,但实践和动手能力不强的现象。2、心里素质相对比较差、适应性较弱。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毕业生虽然吃苦耐劳,但是往往比较内向甚至是自卑,人际交往能力和心里素质相对比较差。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也比较有限,面向社会时适应能力较弱。3、就业观念存在一定偏差。由于地方高校毕业生信息相对闭塞、对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认识不清,思想观念存在较大问题。如:往往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纷纷想要挤进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对于条件好的单位一拥而上、对于待遇差一点的单位、不屑一顾,导致了部分学生陷入自愿性失业。

二、地方高校的应对就业难的措施

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在社会的受欢迎程度,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关系到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将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优质的人才上面,切实做到以人为本,长远发展。

(一)着力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决定胜负的关键是毕业生的质量。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地方高校应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出素质过硬受市场欢迎的人才来。1、合理定位、彰显本校特色。(1)地方高校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处于部属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层次。(2)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3)学科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状况,必须突出学科专业特色,不能盲目趋同,否则会导致毕业生没有竞争力。(4)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那些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应根据情况减少招生数量;设置新专业最好具有前瞻性。2、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是保证就业率不可或缺的因素。为增强普通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力,高校必须要做到:(1)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对教师进行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并及时制定规划,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业务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2)进行教学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室、教室、电教设备、体育场地及图书资料等辅助设施的条件,为教学质量提供基础的物质保证。(3)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3、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应面向社会办学,促使学校不得不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1)深入市场调研、掌握市场情况。地方高校应组织人员通过详细的调查获取市场的人才需求、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对学校专业设置等意见等信息,并将信息及时提供给学校决策层为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申报或调整提供依据。(2)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地方高校应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改革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操作性,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大实训实习力度;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和生产实践,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提高教学实效。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做好该项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突出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首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必须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日常工作开展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其次,应该尽快构建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做到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专业化。学校应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让学生不仅了解就业相关的文件和政策,还能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各个岗位需要怎样的人才。2、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就业指导的工作内容除了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之外,作为就业指导工作者还应该:(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就做好较充分的思想准备。(2)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就业指导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择业心态是求职成功的基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竞聘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等负面心理的影响。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是普通地方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基础。作为普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收集就业信息,只有大力挖掘并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才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和平台。(1)大力宣传、收集和提供就业信息。在维护好常联系单位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人脉和各种宣传手段,邀请更多的用人单位来校参加校园招聘会或举办专场招聘。(2)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学校应设立校友办公室管理校友库,对本校的重点校友的情况应长期跟踪关注并加强联系,发挥校友在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方面的积极作用;(3)创建实习和就业基地。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通过建立实习和就业基地,让企业和毕业生充分地接触并相互了解考察,有助于实现以实习带动就业,最后实现单位招到合适人才、学生找到满意工作的双赢局面。(4)加强与社会就业机构的合作。我国大中城市的人才中介机构已逐步走向成熟,因此,地方高校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可以在职业策划、职业评价、职业推介等方面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就业信息渠道。(5)完善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系统。完善的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系统,让毕业生不出校门只要上网就能把握就业机会。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进行链接,同时也可以与有关高校网进行联合共建,建立院校就业网络联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网络信息系统真正起到“媒介”的作用,保证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4、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1)开展“创业课程”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普通高校应在全校范围内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并制订专门教学计划,安排经验丰富、教学实力过硬的教师讲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每个在校学生都能对创业相关的基础理论有所了解。(2)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可以开展“创业设计大赛”、举办“创业典型”、“成功创业”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扩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创业活动的经验、让学生具有较好的批判性思维和洞察力,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领导力。(3)设置创业基金,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有些学生能想出很好的创业的点子,但往往因为缺乏启动资金,导致项目无法付诸行动。如果学校能设置创业基金,对那些有可行性但是目前资金匮乏的项目给予支持,那将会大大推动大学生创业地步伐。

(三)注重毕业生的自我提升1、认真学好各项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1)认真学好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为就业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2)选择报考相关的竟能证书,增强专业技能的应用水平。(3)修读第二学位,就业多出一条路、增加求职的砝码。(4)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2、拥有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察,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而是要从人品、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因此,毕业生的有着专业的工作能力之外,有没有社会责任感、有没有诚实守信的品德、有没有集体荣誉感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也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甚至可以说这是毕业生最终走向事业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3、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学生本人应该在充分认清本人具体情况和当前的就业形势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有的学生热爱学术,可以往考研继续深造的方向努力;有的学生踏实稳重、善交际和处理问题,可往公务员考试方向努力;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又有投资头脑和创业热情的,可以选择始创业等等。

作者:徐丹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

第二篇: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农林院校与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

1.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骤增,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机构改革,对人才的需求量锐减。就农林院校整体而言,高校专业设置重复,部分专业的学生过剩。现阶段,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表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2.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单位需求信息不对称。求职过程中,大部分毕业生表现出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人际沟通技巧等问题,这也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缺失。现阶段,很多企业缺乏人才培训的意识,只愿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让其直接满足岗位的需求。高校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与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不对称,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农林行业体制改革不完善,国家吸纳农林院校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能力有限。农业产业的相对滞后,导致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迟缓,这是造成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环境之一。另一方面,社会对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仍存在一定的偏见,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农林院校一直处于“冷门”位置的事实也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缓解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毕业生应调整择业观,提升自身竞争力就毕业生个人而言,需调整自己的择业观,培养自己“学农爱农,学农务农”的积极态度,敢于走向基层,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学生进入大学时就应积极思考,做好职业规划,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在求职中的竞争力。俗话说“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毕业生找准自身定位,适时出击,终会找到心仪的工作。

(二)高校应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高校应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以专业化、专家化为学生服务,各学院的基层就业工作人员也应专职化,转变辅导员等管理人员兼职就业工作的模式。同时,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指导学生求职时,学校应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培养与指导,使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三)社会应为农林院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国家应加大对农林产业的扶持力度,改善基层工作环境,提高工作人员待遇,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切实把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稳定在农业战线上。用人单位应消除对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偏见,为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三、结语

对毕业生个人而言,就业困难的现状一时难以解决,毕业生应调整自己的择业观,寻找就业的新途径,如新农村的建设为农林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机遇。基层用人单位也应主动向毕业生抛出橄榄枝,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地邀请毕业生去基层工作。切实解决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仍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作者:刘建龙 李洁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三篇: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

1、社会方面

(1)与过去不同,目前毕业分配制度早已经被就业双向选择制度所取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不得不自谋职业,常年的扩大招生以及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已经脱离了社会需求,使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陷入了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作为学校,应该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基层就业,或走向西部以及投入到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宽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渠道。

(2)在开发多渠道就业途径的同时,还要在创业指导方面加大力度,鼓励毕业生走出校园后进行自主创业,不断为就业困难这一问题提供新的出路,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

2、学校方面

(1)在招生过程中逐渐控制体育院校的招生规模,减少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矛盾。从源头控制招生人数;转变办学理念,从传统单一的传授技能向多方位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实践证明,“一专多能”的毕业生更容易被社会认可,体育院校也应该依托市场导向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面对当前,体育院校的未来应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作为核心教育理念,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使毕业生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调整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在保证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之间关系的同时,努力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以专业需要和学生未来面向社会的发展为重点,特别是要调整好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比例;要把知识的讲授和做人教育结合起来,要把体育专业教育和文化传承结合起来,立足于给学生和社会最需要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培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根本原因,从而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并结合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转变办学理念,更新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做好毕业生就业保障工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只有这样,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才能逐步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困难的问题,才能使毕业生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为毕业后的充分就业和有效择业开辟新的道路。

作者:蔡臣 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分析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积极响应国家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一是拓宽就业渠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补充其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转变用人观念,从名牌效应和关系效应向选择有真才实学、实际能力的就业者转变;从单纯追求名气,注重关系、人际利益向重视个人能力、有创业激情务实方面转变。二是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为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对有贷款需求的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利息补贴。

第二,加强就业指导,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是实现就业的有效途经,我们已建立并实行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人才中心推荐,本人自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就业期望,就业心理与行为模式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有的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分”模式,这种观念的存在,大大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顺利实现。因此,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科学、顺应时代的就业观念,势在必行。

第三,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提高文化知识及业务技能。现在,用人单位大多选用高素质、高技术、高能力和高层次的人才,所以高校毕业生提高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尤为重要。例如,我市最近开展事业单位和公益岗位公开招考,840多人报名,从考试成绩来看,60分以上的仅有l20多名,占l4.29%。由此说明,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知识宽广,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者,就能被录用,反之则被淘汰。所以,有意识,有方向,有目标地培养打造自己,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才能为就业创造条件。

第四,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全力推行就业准入制度。提高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先培训后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形成技能劳动者的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劳动者评价、薪酬和职业专业技能考核工作体系,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技能成才过程中的导向作用,真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作者:吴鸿 单位:二连浩特市人才交流中心 内蒙古

第五篇:毕业生就业难点解析

一、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点分析

1.就业单位劳动关系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一方面,由于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职业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许多学生不安于现状,时刻想着“骑驴找马”,不愿用劳动合同来限制“人身自由”;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为了规避《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不愿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加剧了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这部法律的颁布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大学生作为知法、懂法的现代公民,理应懂得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在私营企业工作的学生中,有的工作一年以上都未能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当问及为什么不签订劳动合同时,一些人的回答是“大家都很熟悉,签合同反而麻烦”,还有人说,“即使签订了合同,大家要违约又能怎么样,要求签订合同反而得罪人”。未能有效规范企业和大学生的劳动关系是影响稳定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基层的小型企业中,他们更是忽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很少与劳动者签订相关合同,越是基层,越是微型企业,劳动关系越不稳定,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越得不到保障。加之,不同层次的企业福利待遇差距较大,导致大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也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持续升温和“好高骛远”的真实原因。

2.学生家长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部分大学生受家庭因素影响较大,找不到理想工作,宁可失业也不降低求职标准。当前社会迎来了“90后”大学生的就业高峰,“90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阳光活泼,生活较为独立,但是多数学生对自身的工作定位不当。有的学生把工作定位为稳定、高薪、压力小、环境优雅、假期多,这种理想主义的就业者在大学生中占有不小比例。多数学生还是能够根据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但是在面对签订劳动合同时,几乎六成的学生在与家庭征求意见后,都会依照家庭的要求做出决定。很多家庭不管学生本人是否适合或具备这样的实力,都会让学生认真准备公招公考,家长都希望他们去从事传统稳定的职业,甚至有的家长还要求孩子做好长达几年的“考试族”准备。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受到家庭因素影响较大,学生主要是依照父母的意愿来找工作,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求职方向。

二、实现高师院校毕业生稳定对口就业的策略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经过程,这其中既有宏观层面的因素,也有微观层面的因素,解决高师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和稳定就业是实现高师院校持续发展的关键。

1.教育主管部门做好高师院校的合理规划是高师院校毕业生对口和稳定就业的前提政府要高度重视高师教育在全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根本就是树人的工程。应该把办好高师教育当作为我国三亿多青年成人成才做好保障的伟大事业来看待,要把高师院校的发展纳入到国家教育人才培训基地的高度来重视和对待。国家应增加高师院校的投入,不断提高高师院校的各种办学条件,保证优质教育在高师,优质师资在高师,先进教育理念在高师,唯有先进理念从高师院校切入,才能保证这些理念快速有效地植入到我们的青年中。国家应整合我国高师院校的师资,合理配置资源,保证全国各地的高师院校以创新教育理念为重点,以培养我国合格教师为根本,以适应不同地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国家人才战略为目标的高师院校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做好全国教育资源差别的对应补贴,出台相关激励办法,加大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山区的师资补贴,让高师院校毕业生更愿意到基层就业。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师院校学生对口就业与稳定就业的关键首先,高师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地域优势进行客观评估,结合社会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校的发展思路是“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这说明高师院校的定位就是应该以满足青年对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民教师为根本任务。高师院校也要围绕地方需求为导向,培养责任心强、综合素质全面,教育技能突出的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青年教师。其次,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提升育人水平,解决好“怎样培养人”。近年来,尽管许多高师院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或更新,但是始终表现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法单一、社会适应不强,依然未能跳出原有的框框。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起,要加强教学管理与监控,既要重视课堂的理论教学,也要重视实际运用;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更新,也要重视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既要重视知识的储备,也要重视动手能力培养;既要重视培养学生如何做事,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既要把学生“送出去”,也要使学生“稳得住”。再次,高师院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高师院校是人民教师培养的阵地,大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将在教师岗位上引导无数的青年学生,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为此,高师院校应站在育人高度,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贯穿于教育教学中,培养出让人民满意的合格教师。

3.规范的劳动管理是高师院校学生对口和稳定就业的保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先后出台了各种政策法规,有效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存在不完善、执行范围不彻底、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导致目前很多单位与毕业生均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双方均不履行法律义务,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稳定就业。首先,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督力度,深入贯彻《劳动法》,要求企业必须按照劳动法律法规办理劳动入职关系,保证劳动者与企业的合法权益。其次,加大劳动社会保险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扶持规范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险,充分保障劳动的合法权益,要加大中小企业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投入资金,形成中小企业就业“同样有作为,同样有发展,同样有保障”的稳定就业环境。再次,鼓励中小企业选聘大学生,要让用人单位充分认识到吸收大学生就业是爱国爱民的举动,是帮助青年自强自立的善举。鼓励中小企业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国家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采用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办法来吸引中小企业自愿接收大学生就业。国家应加大经费扶持,鼓励企业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营造大学生能下去、能留住、能提高、能发展的稳定就业环境。

4.全社会树立工作只是分工不同的普世价值是高师院校毕业生对口和稳定就业的落脚点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的希望,全社会都应关心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积极鼓励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先苦后甜的精神。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应树立工作无贵贱之分,唯有分工之别的观念,能够正确对待大学生到不同的岗位就业。社会大众应该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文明与高度,除了科技的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分工协作的结果,为此,全社会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就业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根据工作贵贱筛选工作。社会工作是动态变化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暂时不能满足自己的意愿,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即便是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也可以暂时从事社会急需的各项工作。学生家长应该积极动员大学生自力更生,要鼓励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把在大学掌握的新信息、新理念、新知识带入基层,为基层的发展变化做贡献。政府部门应积极为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创造条件,除了给予相应的待遇,更要从精神上肯定和支持。相关媒体应该营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风尚,要在大学生中树立一种责任感,让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把国家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敢于吃苦,敢于挑重担,要大力鼓励青年学生敢于挑战困难,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基层进一步了解国情,丰富阅历,增长工作经验,不断提升个人建功立业的综合能力。

作者:宋天华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点分析(共5篇)责任编辑:田老师    

网学推荐

  • ·【推荐参考】最新可过维普检测低于30%
  • ·【推荐】原创参考论文 原创资料
  • ·【推荐】原创参考论文导航
  • ·咨询参考QQ:3710167
  • ·咨询参考微信号:yclw90
  • ·扫一扫 加微信 咨询
  • ·我们提供原创参考论文和原创的参考资料!
  • ·很多朋友如果想要查重指导等,请沟通我们!
  • ·原创的论文资料参考省时间!
  • ·论文格式排版可以找我们!
  •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定制!
  • ·程序和网站等UI设计定制!
  • ·程序设计定制!
  • ·网站设计定制!
  • ·UI设计定制!
  • ·程序和网站等UI设计定制!
  • ·原创参考论文参考定制!
  •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原创论文 |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