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广大网友收集整理了,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弱势因素分析
1.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是就业地域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多年来,在黑龙江省就业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和牡丹江市,表现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经济发达城市人才缺口总量减少,而边远中小城市、乡镇以及中小企业受制于福利待遇、交通、教育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难以吸引到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许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相对较高,过分考虑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生活环境、岗位性质等因素,导致择业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受到限制。三是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部分高校在师资力量更新、教学硬件投入、学生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滑,造成学生职业能力素养与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相脱节,无法胜任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形成毕业生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错位的结构性矛盾。2.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水平有待提高黑龙江省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是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院(系)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等组成,他们之中系统地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知识专门训练的人员相对匮乏,并且普遍缺乏企业职业指导的实战经验,“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服务领域窄,服务形式单调,服务程度浅等,导致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针对性弱化。另外,因缺乏社会专家学者、企业人士的加入,就业指导教师对职业、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多来自间接渠道,而不是源于个人体验的直接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3.学生就业观念需要转变虽然我国已迈入大众化就业时代,但是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就业观念陈旧,求稳求利心态较重,热衷于就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际知名企业,“大众化”的就业观念还没有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另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主动思考并投身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较低。我们在对黑龙江省37所高校就业工作人员的调研时发现,关于“贵校现在大学生创业的数量”的调研结果中,100%的高校选择了“少”、“较少”、“非常少”的选项,这与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的结论相符,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创业状况。另外,尽管面向基层就业的空间日益广阔,但是许多毕业生依然定位于大城市、大单位,不愿就业于中小型企业以及边远地区单位,深入基层锻炼的恒心不足。
二、黑龙江省高校就业工作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机遇因素分析1.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从战略高度规划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营造了有利于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良好的政策氛围,就业保障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政策的基础上,黑龙江省结合本地情况,陆续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例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黑龙江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意见》、《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对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各地市政府部门也从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加大财政补贴、搭建平台、开发公益岗位等方面着手,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积极制定吸引人才的具体措施及政策,为本地区单位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2.区域经济持续增长2011年1月24日,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了《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标志着黑龙江省揭开了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序幕。三年来,黑龙江省加快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十大重点产业,深入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全省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尤其是以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新型农机装备、交通运输装备、绿色食品、煤化石化、矿产、林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等十大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宽阔的职业平台。3.高教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机遇2008年8月,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明确指出:围绕规划目标,实施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建设“五个一批”,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总体水平。在“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加快产业调整,重点致力于依靠科技和人才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促进高等学校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4.大学生创业环境持续优化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2009年,黑龙江省政府专门出台了21项创业扶持政策,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2010年,黑龙江省政府发布《黑龙江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调动政府、高校、金融、企业、媒体等多方资源,建立联动机制,多渠道筹措创业资金扶持大学生创业。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围绕突出抓好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业实践能力提升、个性化指导、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相融合等重点工作,形成了黑龙江省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各地市和各高校也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创业实践基地,广泛开展政策咨询、风险评估、项目对接、企业孵化等“一条龙”创业服务,稳步推进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这些措施为学生自主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为新增就业岗位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省际就业市场拓展成效显著长期以来,黑龙江省教育厅率领黑龙江省高校主动加强与南方经济发达省市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先后在杭州、昆山、宁波、大连等地建立了11个省级毕业生就业、创业与实习基地,积极为黑龙江省高校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各高校也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搭平台,邀请省外企事业单位来黑龙江省选拔毕业生,省际就业市场开拓成效显著。目前,黑龙江省高校每年接待省外用人单位2000多家,南京等沿江七市、昆山、宁波等地方政府每年都组织当地企事业单位来黑龙江省选聘毕业生,有效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6.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空间日益广阔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以及黑龙江省广大中小城市对吸引人才的措施不断丰富,支持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正在深入开展,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日益完善,基层就业的环境日益优化,基层就业的空间日益广阔。
(二)挑战因素分析1.社会新增岗位不足由于第一、第二产业增长带来的新增岗位较少,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又相对较少,导致黑龙江省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充足,加上黑龙江省地处祖国边陲,各地市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广大乡村地区在经济收入、医疗、卫生、交通、教育等方面相对落后,难以形成对人才的吸引环境,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乃至其他劳动者的就业难问题也在所难免。2.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并未根除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市场化程度低,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由于观念、体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全省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第三产业不发达,民营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在进入传统垄断经济领域、社会事业服务领域等方面壁垒重重,很难公平地享受到与公有制企业同等的制度环境。另外,与江、浙、沪等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服务意识不到位,行政干预较大,人际关系复杂,这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也限制了中小企业用人方面的需求。3.社会就业观念相对滞后一是以独生子女为代表的劳动者性质变化明显。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大学生的身份和光环的影响,以独生子女为代表的大学生劳动者不再单纯追求传统劳动者为生存而工作的生活方式,更加追求生活的质量和社会的尊重,更加追求体面休闲的工作,对于条件差、地位低、辛苦程度高等工作岗位难以适应和认同。二是受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到机关、事业、大企业才算“正式”就业,其他到中小私营企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等都算不上“正式”职业,并对子女选择这样的单位加以人为干预。三是在就业地域选择上,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工作在自己身边,不希望他们到外省就业,更不希望他们到中小城市、广大乡村地区就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广泛就业[4]。4.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薄弱近年来,黑龙江省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也出台了涉及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小额贷款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受财力所限,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一直薄弱,资金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制约因素。由于大学生自有资金匮乏、社会经验不足,市场分析能力薄弱、创业基础和资源欠缺等,无疑增加了自主创业的风险,对“创业致贫”风险的担忧制约了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脚步。目前,上海、辽宁、江苏等省份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纷纷设立大学创业资金,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社会个人参与到此项工作中,解决了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核心问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促进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战略选择分析
综合以上对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内外部影响因素的整体分析,我们可以列出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环境的SWOT分析矩阵表(见表1),制定出基于不同环境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侧重采取的工作战略。在“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环境的SWOT分析矩阵表”(见表1)中,我们提出了工作侧重点不同的四种就业工作战略。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大学生是一种有思想、有决定能力的“产品”,在相关战略制定方面与企业管理方面的策略有所不同,任何高校在一定时期内的可利用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执行多项战略,必须依据战略目标及资源情况加以筛选,合理考虑各战略的匹配问题。毕业生能否充分和谐就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底蕴,是关键所在。可以这样理解: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是学校“培养”出去的,而不是学校就业工作负责部门“分配”出去的。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根本出路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衔接”,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科学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彰显办学特色,使所培养出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作者:周长群 赵洪斌 王北一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省教育厅 学生处
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责任编辑: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