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广大网友收集整理了,论网络交往中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得与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yjbys小编为您提供一篇关于论网络交往中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得与失的电子商务毕业论文,欢迎参考!
[摘 要]网络交往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对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一方面网络交往使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激发,对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带来新的促动,另一方面网络交往也带来了大学生主体的物化与异化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迷失。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伴随着各种网络社会互动服务功能的开发,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交往方式,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迅速成为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尤其是其主体性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值得研究。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及特点 对于网络交往,不同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界定。广义的网络交往就是人们基于网络平台,通过数字化信息进行的各种信息与情感的交流,包括信息沟通、电子商务和休闲娱乐等多种形式。狭义的网络交往是指借助网络而实现的人际交往,主要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带给人们情感的满足。网络交往除具备交往的一般特征外,与传统交往相比还具备交往空间的开放性、交往环境的虚拟性、交往关系的平等性、交往方式的快捷性等特征。 本课题组对济南大学7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问卷690份,有效问卷679份,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网络交往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本研究679名大学生中100%的大学生, 都有网络交往的经验。42.4%的大学生每周上网超过5小时,其中上网时间超过10小时的占16.9%。在679名大学生中,47.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其中8.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如果没有网络,你认为你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这个问题的回答里,42.7%的大学生选择“会受较大影响”,6.7%的大学生选择了“无法想像”。 这表明,无论是从上网时间还是大学生的主观判断,网络交往都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文化知识水平高、求知欲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这使大学生具备了更加强烈的网络交往动机,同时也更加有能力实施网络交往行为。另一方面,大学校园便利的上网条件,也促成了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高校的网络建设都相对较快,设施也较完善,这为大学生网络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二,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最主要的目的。本研究中,79.8%的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69.9%的是为了休闲娱乐,以摆脱生活压力为目的的占24.2%,以结交朋友为目的的占19.0%,其他情况占11.3%。对于“上网最经常做的事情”这一问题的回答,65.5%选择了查阅资料,42%的人选择了浏览新闻。研究显示,大学生通过网络交往获取信息主要是基于课业发展的需要,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解疑释惑的重要手段。在休闲娱乐方面,大学生选择最多的三种活动是:看电影、视频等占71.2%,聊天44.8%,在线游戏29.8%,这说明网络交往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渠道。 第三,网络交往为大学生建立了第二生存空间。传统意义的交往一般是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 交往的范围也基本限于生活空间、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 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交往圈子主要是在亲友、师生、同学之间,关系相对单一,交往对象相对稳定。网络交往为大学生拓展、建立了现实世界基础上的第二生存空间,借助网络交往,大学生可以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交集的对象进行交往,完成信息沟通、休闲娱乐、购物,交友等各种社会活动,据调查,目前大学生中92%的学生,有在网上与陌生人交往的经历,交往形式涉及即时聊天、论坛交友、在线游戏、网络购物等多种形式,现在在大学校园里人数不断增多的“宅男”、“宅女”就是借助网络保持着与外界的交流,维持着自己的生活与学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交往就是大学生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条件,通过数字化信息进行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物质的交流活动。网络交往为大学生的成长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 二、网络交往中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得到新的促动 网络世界被人们称为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仍然是唯一的主宰,这是因为人是网络行为的惟一主 体,网络世界中的人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现实生活中的人经过一种真实身份的“电子符号转换”,成为虚拟世界里的网络行为主体。 所谓主体总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在于其主体性的彰显。人的主体性,一般理解为,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认识和改造人本身的过程中, 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得到新的促动,这主要表现在: (一) 网络交往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其在社会交往中的主体意识。 所谓自主性是指主体在主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自己主宰自己的本质力量,自己选择客体以及发展方向,体现着主体对自身及客体的支配权〔1〕。 网络交往提倡平等、自由、开放,是一种平等的互动式的交流,这种交往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有来有往,每个参与网络交往的个体都是一个自主的信息寻求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自由交往空间,和谁交往、在什么时间交往、把交往控制在什么水平上,都可以由交往个体进行自主选择,通过相关设置,可以避开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信息和交流对象,网络交往可以更多地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实现主体的自主性。 拥有选择权是获得自主性的保障,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长期处于成人的关照下,一方面,他们享受着生活的安逸,接受着父母、家庭、社会的呵护,另一方面,在他们成长的路上,被动的服从与接受,多于主动的掌控和探究,对于自己的生活他们鲜有选择权,这样的成长环境对个体自主性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导致很多大学生不能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积极的思考与设计,迷茫、懈怠、随波逐流导致他们错失成长的机遇。 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没有主次高低,没有强迫说教的网络交往,大学生可以从更多的方面了解社会,接触各种不一样的意识与观念,开放的网络使大学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接触到多样的思想、多元的观念, 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更能打破他们封闭的观念,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二) 网络交往提高了大学生的能动性,增强了主体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所谓能动性就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对客体发挥作用和影响,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能动改造。在实践关系中,人作[网学网 www.uuubuy.com]为实践主体,不是停留在简单适应客体的现实存在状况,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与能力,在一定目的和意图的支配下,对客体进行选择与改造。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公开的、宽泛的、间接的信息交流系统,网络提供了一个更快捷、更经济、更有效、更直观的公共渠道和途径〔2〕。从理论上讲,在互联网上,个人电脑的使用者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区域进行实时连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方式,除去课本、教师,大学生可以从更加广泛的领域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也会经历一个重新的整合。 目前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及各种教育机构都在致力于开发网络教学功能(如BBS、E-mail、留言板、流媒体技术等),借此丰富日常教学活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中受益。网络交往正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借助网络,大学生可跨地域、不受时间限制地进行问题的探讨,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与研究活动。这种学习过程完全是在交互作用下展开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步骤可以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对整个学习过程可以进行能动的选择与设计。 网络世界是信息世界,网络每时每刻新增的信息量正以几何级数增长。面对如此宠大的信息,网络使用者必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保证自己网络行为明确的目的性,对网络信息自主地进行评价与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就要不断提升自己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勇于批判和怀疑。网络交往不仅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的,也在培养锻炼着大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三)网络交往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唤起了高质量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 创造性的实质就是对现实的超越,所谓创造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事物,它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是指不断的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 在网络交往中,大学生的创造性可以得到最大的支持和保护。网络世界没有绝对权威,网络文化倡导自由、独立、创新、探究,鼓励求异和多样性,鼓励批判与怀疑精神,网络允许它的每一个用户保持自己的独特性,网络在给所有用户提供基本的交流平台和游戏规则的同时,预留了极大的供用户自由地开发和利用的空间,网络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开发自己的个性化的网络产品〔3〕。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各种功能强大又简便易学的软件工具不断地被开发和使用,这大大简化了网络产品创作的难度、扩大了普通网络使用者创造的空间。 这几方面的条件,极大地诱发了大学生创造的欲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网络当作了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展现个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与特色。通过网络交往,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地激发,创造性的活动与产品异彩纷呈。 网络交往使大学生拥有了新的生存方式,扩展了其主体的生命力,激发了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网络交往中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迷失 在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网络交往的作用同样具有双刃性,网络交往在满足大学生主体性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带给大学生很多的负面诱惑,处理不当将会导致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物化与异化。 所谓物化,是指主客体位置的颠倒,主体成为机器的、网络的奴隶。像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的网络成瘾问题就是主体物化的的典型表现。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医生依凡·葛尔柏格(Ivan Goldberg)在1997年提出,网络成瘾被定义为在上网行为的冲动性失控,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网络成瘾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会出现学业荒废、人际关系疏远等不良后果。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80%中断学业的(包括退学、休学)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① 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片面追求网络所带来的成就与满足,放弃了对日常生活、真实世界的追求,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之中,机械的、盲目的、无节制的上网,依附于计算机和网络,习惯性地服从它们的指令和程序,不由自主不能自拔,最终丧失了自由,沦为网络世界的奴隶。网络成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物化的过程,人成为了机器的一部分,为其操纵被其左右,主客体地位倒置,人的主体性被瓦解。 所谓异化,是指网络主体与现实主体严重脱节,甚至影响到现实主体的内在一致性。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在网络上过度地自我渲染,造成主体性发展的混乱。他们过于期望在网络世界活出一个不一样的自我,热衷于在网络上对自己进行自我的重塑,从性别、年龄,到外貌、性格都经过了重新的包装,他们在网络上以理想自我的形象出现,这是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甚至根本无法实现的。借助这个过程,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为了将网络自我塑造的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他们不惜尝试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允许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表现,发表过激的言论,做出夸张反常的行为,以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这种过度的渲染和矫饰,不但不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完善,反而会使他们的成长误入歧途,成为外在表象的奴隶。他们刻意为自己打造了一份不一般的网络形象,为了维护这一形象,他们的内心也在向这个形象靠拢,甚至认为自己本该如此。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正值自我发现期,求新求变求异心理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网络的隐匿性又使个体在网络世界享有的自由与责任不对等,在隐匿性的保护下,个体的网络行为享有极大的自由,只承担极小的责任甚至不承担责任。这两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放弃现实生活中已经形成的行为标准,弱化了理性的思维,陷入了主体性发展的混乱。 综上所述,网络交往一方面使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生活的一些羁绊,扩展了其生活空间,改变和丰富了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为其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另一方面,在网络交往中,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也会遭遇到一些新的困难,这需要大学生积极的自我完善,也需要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孙跃纲,张陶然.网络主体:主体性的张扬与迷失〔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9-23, 〔2〕彭进清. 网络空间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4):27-30, 〔3〕王学风. 论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与提升〔J〕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 (05):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