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下载论文导航编辑为广大网友搜集整理了:试论在艺术设计中使用云南民间工艺艺术绩等信息,祝愿广大网友取得需要的信息,参考学习。
摘要:作为传统手工业生产形态的民间工艺,历史上有着丰厚的成果与广泛的文化覆盖面。本文从艺术的分类着手,以云南民间工艺中的吞口、瓦猫为例对云南民间艺术进行分析。
一、前言
我国的民间工艺,品类繁多,而且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在设计中,如果能够可以很好的借鉴这些工艺,一方面可以很好的指导设计,另一方面能很好的发扬我中华民族之特色。同时,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也大有裨益。民间工艺是造型艺术。不论任何一种工艺品种,任何一套工艺技法,首先考虑造型的设计问题。没有一个完美的造型设计方案.再高的技法也无处实施,工艺品也不可能产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种民族。其中,居住在云南省境内的民族种类就达26种之多。云南各族人民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沉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而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就是这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中的一朵奇葩。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灿烂耀眼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是云南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自然、气候等方面条件,使劳动工具实用而又美观,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获得更多更高的精神享受而不断摸索和创作出来的一门艺术。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是美学与生活的结合,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互协调。它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与人的衣、食、住、行、用息息相关,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统一。
二、云南民间艺术
我国的民间艺术,确以其独特的造型震惊中外艺术界。理论家们或称其造型奇特、古朴稚拙或赞其造型质朴、浑厚大方。现代更有人用新的名词术语说其造型是我们中国的立体派、野兽派、现代艺术等等。说它古朴也好,现代也罢,我国民间的造型艺术,确以其独特的面貌与风格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也确实存在着一套完整的、独特的造型体系和创作规律。它们都是作者主观精神的显化,是为“意”造象,是属中国传统的“意象造型体系”,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情感意愿、理想追求去立象造型。所以虽然都是同一品种,同是剪纸工艺,张三和李四所剪出的狮子也不会一样。民间有句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区的民俗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陕西和山东的剪纸狮子形象也绝不会是—样的。每个人的情趣的不同,这是形成造型风格各异的主观因素。
当你要塑造某一种形象时,不要被这—客观物象的表面形状牵着鼻子走。要先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当你面对这—客观物象时有什么感受,要紧紧依据你的真实的感觉去取舍变化,直至能把你的感觉和感受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为止。这是民间艺术造型的基本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直接接触到的艺术,实际上是一个个生动、具体、感性、个别的艺术作品,而不是一般的艺术。大家阅读萨克雷的《名利场》或巴金的《家》、《春》、《秋》,品味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或凡高的《向日葵》,这些都是一个个具体、个别的艺术作品。可以这么说,艺术都是以个别的形式存在的。然而,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也就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但这种普遍存在的矛盾又不能脱离它的特殊性而存在,一般寓于个别当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内。艺术当然也不例外。艺术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既存在着个别,也存在着一般。艺术的一般就寓于艺术的个别存在之中,它就是艺术的一般本质、一般规律,是艺术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不是以感性具体的形式直接地、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而是隐蔽地、间接地存在于艺术的感性现象的背后,需要人们抽象的思维、理性的认识才能把握得到。可以说,在艺术的世界,没有脱离个别而存在的一般,也没有不蕴含一般的个别。
在云南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民间美术非常丰富,许多民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民间美术,它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年节时令、宗教活动、礼乐仪式,这些工艺美术品既是凝聚、团结本民族的文化物质体现,也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们很善于利用工艺美术的手段美化自己的生活,用美术造型形象地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
三、吞口、瓦猫——绘画面具和雕塑中云南民宅的守护者
从前在昆明的街头巷尾,往往可以见到民宅的大门上悬挂着色彩斑斓绘着虎头的木瓢,特别是门迎街巷或某种不吉的方位的大门以避邪崇。这种木瓢画通称为 “吞口”。其造型是怒目圆睁,大张其口,口中衔有宝剑或八卦。色彩多为白、红、黑、黄等色,造型夸张,神态狰狞、诡异,多为巫师绘制并经过一定的开光仪式 “付予了神性”以后方才悬挂的,其造型因绘制者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有的粗犷、有的细致,但制作态度是严肃的,造型万变不离其宗:体现虎头的镇宅功能是其主旨(在楚雄地区一般是用半个葫芦的凸面来绘制)。这种民间的美术作品是和彝族虎的图腾崇拜有关,这种悬挂吞的习俗甚至影响到昆明地区的汉族、白族。可惜它们在十年浩劫和破四旧的火光中基本上荡然无存,现在市场上出现的吞,大多已失去其原来的文化含义而成为一种单纯的工艺商品,这是一种进步,但与民族民间的吞的原来文化意义有了很大差距。
云南许多地方的彝、白、汉族民居屋顶或大门楼上常常放置一支呲牙咧嘴张咆哮作咄咄逼人之状的陶虎,它的空腹为主人“吞金屯银、招财进宝”,它的大嘴为主人镇宅驱邪。由于在民间艺人手上这陶虎的造型往往与筒瓦结合,有的虎身就是用简瓦来加工的,并且造型夸张变型——是民间艺人意象中之“猛虎”,而不是真实之虎的模写,因此造型上“塑虎不成反类猫”,故民间一般称之为“瓦猫”。在艺人和群众的意象中它是招财进宝的神兽,对危害主人家宅的一切精灵鬼怪是凶猛无比的神虎,而对主人却是忠实、温顺、可爱而略带稚气的“猫”。云南各地的瓦猫造型差别不大:一般头部是一圆型平面,在上面粘上用小泥球作的怒目圆睁的眼睛,小三角形泥柱做成的鼻子,再在鼻下开一条缝、按上两颗獠牙就成了咆哮的虎。如若装上两支尖耳,背后竖立一条泥条是为高翘的虎尾,造型有些像古代中原地区的镇墓兽。但其造型更稚拙简练、朴实,这可以说是云南一般瓦猫的一种基本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