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论文模板 > 下载论文导航 > 正文

试析司法公信是中国梦的法治特征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用户投稿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13/11/06

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试析司法公信是中国梦的法治特征”,希望对需要试析司法公信是中国梦的法治特征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论文摘要 司法公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法治特征。司法公信必须建立在司法对公众的信用和公众对司法的信任二者良性互动的基础上。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应从影响二者的因素入手,以求趋利避害。提升法官的职业素质和品德力量,将司法信用作为法院文化建设的核心,让司法运行制度更加科学、规范、公开,民意沟通机制更加畅通,进一步培育法律信仰,这些都是实现司法公信不可缺少的因素。

  论文关键词 中国梦 司法公信 良性互动 路径选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豍司法公信力大幅度提升是衡量实现中国梦的标准之一,正如党的十八大将司法公信进一步提升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同时把加强司法公信建设作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民主法制是“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司法公信是中国梦的法治特征,这是一种司法信用和公众信任之间在规范制度下的良性互动。

  目前司法公信力不足表现为司法的排除力、约束力不够。部分诉讼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不信任,对法官工作不满意,对裁判结果不认可,信访案件的数量呈高位运行态势,社会公众对法官乃至法院工作的信任感低等。归结起来是司法对公众的信用和公众对司法的信任二者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导致部分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案子在一审法院、二审法院间纠缠,多头申诉,信访案件数量庞大,不仅难以实现裁判的既判力,也无法内化公众对法律的信仰。

  一、司法公信的双重维度

  对于司法公信的涵义,学者们有多种认识,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定义,司法信用都具备司法权力对公众的信用和公众对司法权力的信任的双重维度。司法权凭借自身的信用而获得公众信任,这种信任程度越高,反映司法信用越高,司法公信力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这种动态的,相互的作用过程,就是司法权力运行的过程和效果体现。二者之间良性互动越顺畅,司法权力运行的成本越低,效率越高,效果越好,且能够促进政务诚信、商业诚信、社会诚信等相关信用体系的完善,产生普遍服从又能够引起普遍尊重的公共性力量。因此,在研究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的问题上,研究如何促进司法信用和公众信任间的良性互动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课题之一。

  二、影响司法信用和公众信任良性互动的因素

  法学家德沃金曾言:“任何国家部门都不比法院更为重要,也没有一个国家部门会像法院那样受到公民那么彻底的误解。”司法公信力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一)影响司法信用因素

  从微观层面上,法官个人的素养和业务水平,与公众接触的态度,法院的司法效率,司法作风,司法民主,到宏观层面上整个司法体系运转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性等因素深深影响着司法信用的建立。

  1.法官队伍素质和形象。公正廉洁司法是司法信用的生命线。法官队伍中个别法官的不良行为经媒体、网络的曝光、炒作,在很大范围内影响着司法信用的建立,动摇公众对法官的信任和尊重。提高每一位法官的责任心、专业水平,杜绝滥用权力、制造假案、司法腐败等问题对于司法信用的建设尤为关键。

  2.司法运行过程的缺陷导致司法信用不高,包括司法公开程度、庭审质量、裁判文书质量、裁判效力、执行效果等。裁判文书是直接承载司法活动的载体,若文书中不能对当事人陈述的理由、提交的证据进行论证,当事人很难对结果信服。这些都对司法权威和司法信用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判决结果有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也是直接影响司法信用的重要因素,也是司法主体对自身承诺的一种失信。

  3.法院审判权独立性程度不够,尤其是行政类案件。行政类案件之所以申诉上访率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受到其他的干扰多于民事、刑事案件,且当事人知道这种干预人民法院自身也难以抵制。基于此,对于行政案件,当事人在败诉时大都不会去找当地法院去申诉、信访,而选择向上级甚至进京信访,以寻求摆脱原审法院自身难以抵制的干预。法院审判权的行使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司法权威仍显不足,非法请托案件干预审判故意不执行判决等现象仍有发生。若如此循环,法院处理其他类型案件的信用也大受影响,司法信用将一直树立不起来。

  4.在有限的司法资源下司法效率不高也影响着司法信用。一方面是司法资源有限甚至是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法院法官的数量和比例在世界来看却不算低,但一线办案法官数量少,法院内部的分工不合理。应在法院内部释放更多的办案人力,以充足的司法资源保障法院进行公正、高效的审判,推动司法信用的树立。

  (二)公众信任影响因素

  1.当事人诉讼请求的冲突性因素。案件当事人置身案件其中,无论判决结果有利于哪一方,总有一方当事人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当事人对于法律的理解往往限于法律条文字眼意思,常常与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有所差别,若法官对于法律的释明不到位就更容易导致判决结果得不到当事人的信服,对法官的审判行为也产生怀疑。从这一层面上看,与其他国家权力机关相比,要使具有利害关系的案件当事人胜败皆服,法院获得公信的过程似乎更为艰难。另一方面,部分案件当事人通过涉诉信访、申诉满足自己的要求“煽动”了更多的案件当事人走信访途径,对司法的既判力和终局性造成了损害,也损害了其他公众对司法的信任。

  2.社会诚信影响因素。社会诚信体系的提升和完善有利于增进公众对于司法的信任。一方面社会诚信体系的提升可以减少由于不诚信带来纠纷的案件,另一方面,案件当事人主动地遵守判决结果,对于促进公众与司法机关之间,社会公众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执行难等影响裁判既判力的困境。

  3.公众信任文化影响因素:中国人历来很重视信任,但这种信任往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庭或准家族关系之上,对关系之外的人则信任很低。所以大小事情都要找关系,拖熟人。这种信任文化会致使司法信用和公众信任的良性互动的根本性地破坏,而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树立司法公信最为基本的心理要素。

  以上三点是影响公众司法信任的主要因素,其他的个别案件的评价,媒体对司法案件的评价也是影响公众建立司法信任的因素。需指出的是,司法职能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司法机关应专心于定分止争之工作,努力做好“最后一道防线”,但司法无法在所有层面上化解矛盾,公众对于司法的期望不能超出司法职能范围,不然,过高的期望必然带来失望,必然影响公众对于司法信心的建立。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原创论文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论文模板 | 论文资源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