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理学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中国建筑史教育对中国建筑创新的特殊意义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从1923年苏州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的诞生至今天,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事业已经走了近80年的历程,“努力学习西方,培养掌握新式材料、技术的建筑师”和“努力挖掘、保留本国特色,培养兼具本国学识和趣味的建筑师,以期中国新建筑之产生”,这两条线索一直交缠着发展。反映在与建筑教育互相牵连、互为因果的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事业中,学洋与承传两派也仍然有较明显的纠葛。因此,深入发掘和大力倡导中国建筑历史教育,对当代中国建筑创新有其特殊的意义。 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实践提供深厚的传统养分建筑设计创作的社会性背景、文化背景和传统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国建筑与传统的关系,过去,中国建筑界历来有两种声音,一是提醒人们警惕建筑文化殖民主义,一是对建筑文化民族主义保持一种沉静的反思,因为“为传统而去继承传统是一个失败的经验,离开传统而去盲目地创新也是一个失败的经验。”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建筑界对国外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作品存在一定的模仿和跟风现象,欧陆风、北美风盛行不衰。简单的拿来主义成为一种满足市场需求的捷径。对此,近年来在实验建筑领域,有些青年建筑师逐渐开始试图在对建筑潮流保持清醒认识的基础上,以新的姿态切入东方文化和现代建筑,表现了对于中国当代建筑空间及构筑形态独特性的新体验,以期发出“中国新建筑”的声音。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授张永和主持设计的洛阳老城幼儿园方案、泉州中国小当代美术馆方案,北京怀柔山语间等体现了对西方当代建筑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空间的认识。其中,对家居生活礼仪性的探究,引发了对中国特有的建筑空间关系的追求,对中国当代建筑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武汉大学建筑系青年教授赵冰打出“中国主义”旗帜,他的作品更多地接受了中国传统中的思想精华,出现了回归本土、回归中国精神的倾向。而在商业建筑领域,特别是住宅建筑方面,中式住宅建筑立意传统,在洋风中逐渐复兴,经历了建造中式园林景观、在建筑中加入标志性中式符号、在社区设计中融入传统的街巷概念、对传统四合院的模仿,改良型中式建筑等一系列过程。从传统建筑文化中找寻养分,这是开创中国建筑新天地的必经之路。
在理解“中国新建筑”概念上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把西式建筑和中式建筑截然对立。提到继承中国传统建筑,就是在建筑中添加中式符号,最出名的即大屋顶。这种观念和由此产生的建筑行为直接导致业主在心理上对中式建筑不是很接受。根据北京某房地产公司调查,潜在购房者喜欢欧式风格的占25. 3%,居首位;中式建筑只占13. 5%,这对国内欧陆风情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建筑设计师不恰当的符号运用和对传统中国建筑空间的生搬硬套,既大大增加了建筑成本,又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功能上的限制以及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等问题。其实,中国历史文化悠久, 幅员辽阔,自古就不乏精致优雅的居住文化和生活艺术,更不缺少高品质、高品位的建筑作品。继承传统并不等于复古,建筑师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建筑的风格史、技术史、社会史,因地制宜,配合周边环境气候、历史文脉,就一定能创造2005年8月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和历史感、时代感的新建筑,从而引导业主对中国传统建筑和当代建筑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因此,在专业教育中加大对中国建筑历史学习研究的深入程度,在公众科普教育中加强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的宣传力度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