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理学论文编辑为广大网友搜集整理了: 从中西建筑史看中西建筑文化之差异 绩等信息,祝愿广大网友取得需要的信息,参考学习。
建筑是除绘画、雕塑、音乐之外又一更重要的艺术,它常常积淀着历史的文化因子,又渗透了时代的观念因素,并且随社会的脉搏一起律动。建筑艺术比其他艺术更具有久远的魅力,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时,建筑还在谈话。法国大作家雨果也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俄国果戈里曾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庄严肃穆的紫禁城,逶迤绵延的万里长城;高耸矗立的艾菲尔铁塔; 高贵繁华虚幻动荡感融为一体的罗马耶稣会教堂,面对这些你会由衷赞叹:建筑是科学,建筑是诗,建筑是历史、是哲学,是艰难而又高深的艺术。这一艺术比其他艺术更包容了大师们的智慧和不同地域或国度、不同时代的文化因子。下面,我们沿着中西建筑史的轨迹,重新审视中西建筑史上涌现出来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不同文化观念在建筑艺术上很有意思的折射现象。在今天这样一个地球为一村,人为全球人的时代,对增进东西方彼此的相互了解,促进文化的交流,为人类文化的共同繁荣,也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无论是东方(中国)还是西方,都有其自身的建筑史。建筑艺术也随时代而变迁,顺时代而绵延。在对比中,我们只顺应东西方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提炼出同一时代的代表性建筑作一粗略对比,从中分析中西不同文化观念的渗透。中国的建筑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原始社会时期。大约从距今6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这段时期在历史上包括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发展阶段。从建筑活动考查,我国北方就出现了以西安半坡、河南庙底沟等为代表的竖穴、平穴等遗址和以南方浙江余姚河姆渡为代表的木构建筑遗址。二是奴隶社会时期。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历经夏、商、周以及东周前期的春秋时期。在这漫长岁月中,建筑上出现了城廓、大规模的宫室、苑囿、台池、宗庙、陵墓等土木结构工程。尤其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后、宫室建筑已具相当规模,逐渐在布局上形成“前朝后寝”和门堂制度,建筑活动已开始从纯实用逐渐转向艺术审美的追求。三是封建社会时期。从东周后半期开始,一直到清中叶后半期足足跨越了将近23个世纪的漫长岁月。早期封建社会大约自公元前475年的战国时代开始,至魏晋南北朝时代末期的隋代统一中国,约一千余年。这段时期中,建筑的木构架体系已基本形成。战国时代在“高台榭,美宫室”的奢靡风气之下各诸侯国的都城和商业城市建设空前繁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更是大兴土木,筑长城、修驰道、开灵渠,建骊山陵和阿房宫。“五步一楼,勾心斗角”。继之, 西汉时期宫殿有未央、长乐,苑囿有乐游、宜春。同时在建筑形制上出现了木构建筑的庑殿、悬山、折线式歇山、攒尖、囤顶等五种基本形式。至南北朝时,佛教更盛,除大量建立寺塔外,相继在敦煌、云冈,龙门,天龙山等处修凿规模巨大的石窟寺。封建社会中期,在唐、宋两朝的政治、经济影响下,建筑文化更趋灿烂。除长达1794公里的南北大运河外,大批的宫殿苑囿、严整规划的都城坊里以及衙署、佛塔、庙宇、市场、桥梁、陵墓都取得很大成就,建筑布局气势雄伟,建筑形象富丽堂皇。至今仍风韵独具如五台的南禅、佛光寺等。城市中的唐长安、宋汴梁,以及元大都,在当时都是名驰海外的东方乐土。封建社会晚期自公元1368年至 1840年鸦片战争时止的明清两朝近500年间。明清的统一局面给建筑发展创造了条件。明代的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陵墓有明十三陵等,各地兴建了园林、寺观。著名的有北京的圆明园、承德的避暑山庄、青藏地区的喇嘛寺院。建筑上不仅发展了木构架艺术,而且在砖石、琉璃、硬木装修技艺上更趋完善精湛。四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从1840年至1949年,是建筑史上中国近代建筑时期。整个中国建筑承上启下、中西交汇。西方的建筑形式伴随着坚船利炮洞开国门后,西方文化的渗入而出现。诸如教堂、银行、会堂、纪念堂、邮电所、车站等。这段时期中,中国近代建筑风格多样,既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也有西方风格的呈现。中与西、新与旧、民族化与近代化在当时建筑文化中各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