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理学论文编辑为广大网友搜集整理了:高校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绩等信息,祝愿广大网友取得需要的信息,参考学习。
一、高校在农民工培训中的特殊优势
1.有利于高校、政府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目前来看,在农民工继续教育方面,政府和社会发挥主导作用,高校只是作为补充力量。而展望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现正面临不可逆转的战略转型:职业教育的重点逐渐向农村和农民工转移,学历与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企业和民间力量的联系愈加密切;职业教育的模式更趋多样化。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政府和社会三者共同参与农民工继续教育乃大势所趋,高校、政府和社会三赢的创新模式的构建必能促进三者的和谐发展。
2.有利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伴随着前些年的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进,但大学制度的缺失却致使大学的整体结构呈头重脚轻的状况,无法实现真正的大众化。真正的大众化不仅仅覆盖普通的适龄学生,也包括那些无法得到正常教育机会的非适龄学生,属于弱势阶层的社会的在职低学历人员与城市农民工显然也包含其内。大众的高等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公民、服务于全体公民的教育,高等教育一方面要为市场服务,满足社会对应用性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为大众服务,满足社会对大众化教育的需要。
3.有利于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民工继续教育机构都只单纯关注农民工的纯技能训练,如对流水线工人只进行相关的机器操作训练和安全生产培训,基本不涉及包括劳工权益在内的法律知识。农民工被认为只需要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即可,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文化需求等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则基本被忽略,结果导致那些即便经过了继续教育培训的农民工仍然无法从社会获得应有的人格尊重,农民工群体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虽被统计为城市人口,但本质上还是一种“虚城市化”。而高校除了可以为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外,还可对其进行包括思想教育、文化知识以及心理素质等全方位的继续教育,促进农民工综合素质迅速提高。
二、发达国家的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经验借鉴
1.日本
日本在53个县建有包括部分农民进修所在内的营农学校,招生对象高中毕业且从事社会实践工作一年以上的适龄青年,学习时限为2-3年。日本还建有600余个农业改良普及所,对农民进行季节性培训,培训时间持续3年左右。日本农村还成立了四千多个青年俱乐部,对活跃农村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知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韩国
韩国政府于1961年开始建立省乡村发展局,专门负责实施对农民的现代教育,至1971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此项农民教育活动。至上世纪90年代,全国建有农民教育研究所十余个,负责对农民和基层官员的教育研究。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农民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近年来的关注重点主要有加强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质产品开发、降低生产产品成本、改善农民文化福利等。
3.美国
政府利用农闲时间,通过举办农民培训班的形式对青年农民进行较系统的连续的实用农业知识教育,教授他们掌握新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工具。1928年创立未来农民联合会(FFA),这一全国性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向农民传授新的相关农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农民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政府还通过遍布全国的近5万个农民俱乐部帮助青年农民学习农业各种专门生产技术,制定家庭生产计划,提升管理经营能力。
4.德国
德国尤其重视通过实践的方式实施对农民的继续教育。其教育主要通过企业来主导实施,相关的农业职业学校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配合企业对受训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此类农业职业学校招收的青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企业接受培训,学制一般为三年;除此之外还有全日制的农业专科学校,学制一年,毕业后获得毕业证书,获得农业经营资格的同时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
5.法国
法国政府规定,农民必须在接受农民职业教育并取得合格证书后,才能取得经营农业企业、享受农业补贴、获取国家资助和优惠贷款的资格。相关的农业学校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学员授予差异化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学习内容为农牧业生产科技知识和相关经营管理知识,同时要求学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进行现代农业机械使用的培训。每个学校都建有实验基地,实训期间学员获得由政府和相关企业团体提供的一定补助。
6.澳大利亚
成立于1979年的澳大利亚农民联合会是一个全国性的多职能组织,它是农民组织由分散向联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民联合会除了对农民进行生产、销售和管理方面的技术培训外,还负责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及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并促进农民间的相互交流。从以上发达国家的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实践情况可以看到,农民工继续教育虽然在制度、形式、方法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整个理论体系都相对健全,均源自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进而通过教育的方式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接受实践的检验,再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的研究和教学,逐步完善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实现农民工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三、我国加强高校参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1.提高高校参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
在社会转型期,农民工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一直被社会忽视,教育的缺失致使他们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只能继续从事简单体力劳动,难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到现在为止,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这方面的意识还非常薄弱,高校应对此进行深刻反思,加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体现对弱势人群的人文关怀。当然,也不排除很多高校愿意承担农民工继续教育义务但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培训农民工积极性缺失的情况。在这一点上,国家可以通过宏观手段进行引导,首先在农民工的继续教育资金上做好统筹安排,可以考虑通过财政拨付方式成立农民工继续教育专项基金并将之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体系。农民工继续教育资金应以国家的专项基金为主,用工企业通过订单培训的方式交纳一定的培训费用给培训方高校作为资金补偿,高校也可以更充分利用自身的丰富教育资源,多元化的资金安排将有效提升高校培训农民工的积极性。
2.拓宽高校参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面
我国虽然拥有接近两千所高校,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参与到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高校仅仅几十所而已,参与面非常狭窄,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模化局势。如能把全国各高校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共同参与到农民工继续教育中,不仅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讲也能推进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可以首先在一些农民工继续教育开展较早、经验较丰富的高校进行试点,形成成熟经验后再推广到其他高校,由各市到各省,由各省到全国,迅速扩大范围,大力拓展农民工继续教育。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注意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内容不能只拘泥于专业技能培训上,高校作为区别于一般社会培训机构的主体,应该也有能力在农民工继续教育内容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可以对农民工进行包括扫盲性培训在内的基本文化知识教育,也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包括政策法规知识、安全常识、公民道德规范等,除此之外,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认知价值、树立自信等有重大影响,一定的心理素质训练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高校开展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对口培训,也可因地制宜地开展地方特色知识和技能培训之类的特色培训,培训方式可以定向、定点、订单等方式进行。
3.加强高校参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深度
从我国现有的几十所实际参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高校的实践情况来看,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深度还远远不够。有的高校只是片面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行政任务走走过场,有的高校即便对农民工进行了技能培训,也只是一些肤浅的甚至过时的技能,农民工培训完后基本不能学以致用。总体来说,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公平地向农民工提供公共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政府未能有效地参与到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制度管理过程中来也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农民工继续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高校作为农民工继续教育实施方,必须对下方的作为培训主体的农民工真正负起责任,对上也应该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只有在包括国家、省、市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多层化的管理下,这项工作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州教育局在各个层次上各司其职,做好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宏观管理工作,各高校则负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具体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细则。
四、结束语
社会的和谐需要逐步缩小不同人群在财富和文化上的差距,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自然成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多数农民工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农民工被当作纯粹的就业者和劳动者,但没有达到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状态。高校应与政府、社会三方互动,共同参与农民工继续教育,使农民工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形成,使政府、企业和培训单位能及时了解农民工的困难和愿望,而农民工也可以获取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政策和市场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作者:贺岚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事处
高校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责任编辑:xche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