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理学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山西高平游仙寺寺庙建筑选址及空间布局形态分析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东汉永平年间传入我国。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一般认为有两条道路:一路为陆路,即经由大月氏国翻越葱岭进入西域(即今日的新疆),沿河西走廊至中国内地。另一路为海路,即经由锡兰、缅甸、爪哇、泰国等
地乘船而至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中国西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在由中国内地传入佛教时又从印度求得佛教经论,后与当地苯教结合,形成西藏独特的佛教宗派———喇嘛教。中世纪以后,中国佛教在教义上较印度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宗派———禅宗。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经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
1.佛寺:最早见于记载的佛寺是洛阳白马寺,见图1。白马寺,原为汉代中央部门一种办事衙门的通称,如鸿胪寺。这样一来,后世便相沿以“寺”为佛教寺院建筑的通称。在佛寺的类型上,藏、青、甘、蒙、滇、宁、新等西部地区以喇嘛寺为主,如图2,北方和南方则主要是汉传佛教寺院。
2.佛塔:塔的概念和形制,源于印度的堵波(StuPa)。堵波是为藏佛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但中国没有滋生印度佛教的社会土壤,佛教只好依附传统的礼制观念,佛塔也和古典的楼阁台榭结合起来,塔内不但供奉佛像,还可以登临远眺,原来的堵波缩小了,安置于塔顶之上,即为刹。中国人把印度堵波那种指向神秘苍穹的象征形象,只是作为一种标记而束之高阁,塔刹以下楼阁则赋予现实人生、实用的内容。所以中国的佛塔是“人”的建筑,而不是“神”的灵境。佛塔的中国化正是基于中国人的哲学观与人生观。
石窟:即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的佛寺建筑。石窟寺是供僧侣的宗教生活之用,并给予了中式建筑手法的处理,它的宗教功能和我们经常见到的地面上的木构佛寺是完全相同的。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随之而来的还有佛教的艺术形式,石窟寺就是集建筑、绘画、雕刻于一体的佛教艺术,是为宣传特定时代的宗教思想服务的。中国古代的佛教石窟[4]遍布北方各地,其中最为著名的还要数云冈、龙门这三大石窟了。
宰李村东游仙山麓。游仙寺所在东游仙山,是以砂质页岩和亚砂土及砂砾石为主的石山。山上原遍长松树、柏树等,后砍伐殆尽,现大部分为耐旱自生沙棘、酸枣等刺槐类植物。山上岩石呈黄褐色,极易风化,远看状如小米堆成,此处山峰最高为1 020米。
国保单位游仙寺,宋淳化年间创建。游仙寺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建有春秋楼、毗卢殿、三佛殿、七佛殿;东西两侧春秋楼与毗卢殿之间东西各设配殿五间,毗卢殿与三佛殿及三佛殿与七佛殿之间亦有东、西配殿三间,另外在西边还有一斋院,内有斋堂南房、斋堂北房、斋堂西房。
该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整体建筑依自然形成北高南低的走势(图7)。游仙寺寺门朝南偏西,前为宽度约200米、深度达50多米的口袋状沟谷,逢雨季的丰水年沟底会形成溪流。寺前视野广阔,远望可见南方米山,顺着山谷可远眺数公里,视野极佳。游仙寺选址与地形结合极为密切。
中国古代建筑选址[6]非常重视“相地合宜,构图得体”。寺庙建筑由于宗教观念和气氛的需要,对选址的要求更为突出。中国的寺庙喜欢隐居于风景秀美的山川,“名山”与“古刹”往往相得益彰,“深山藏古寺”便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