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学网为您推荐的理学论文- 试论西藏建筑史上陶质饰件的使用及其历史分期问题 ,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它最早起源于西周中晚期,战国、秦汉时期是陶质建材鼎盛时期,著录史载最早见于宋代,清代以来著录尤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新出土的陶质建材日渐增多,在内地有关陶质建材学(瓦当)方面多有论述,已出版了大量陶质建材学的论著和图典,极大地促进了陶质建材学的研究工作。西藏的陶质建材不仅和中原文化存在渊源关系,而且不排除受一些邻近国家如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影响。随着西藏考古事业的发展,在全区进行大规模文物普查时,也发现了许多寺院建筑采用陶质建材的例子。同时,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野外采集了不少各种陶质饰件的标本。在这些实物资料的基础上,笔者曾再次对某些地点作了复查核对,并采集标本,拍摄、收集补充了相关的资料。到目前为止,还在对这些西藏境内发现的陶质建材作系统地研究。
由于这方面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的缺乏,我们只能通过蛛丝马迹的线索来对其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陶质饰件在西藏主要使用在宫殿、佛殿、寺庙、佛塔等建筑上,个别还使用于重要碑刻和桥梁屋顶上。将内地有关的历代陶质饰件和西藏陶质饰件在造型和图案等方面进行比较后发现,除了极个别是完全照搬以外,其余绝大部分佛教建筑陶质饰件与内地有很大区别。虽然陶质饰件来自汉地并带有其建筑艺术特点,但这些特点并没有完全照搬和全盘利用,只是借鉴汉地陶质饰件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从中取精华部分,再根据本民族的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的需要,对汉地瓦类建材加以改进、创新、研制设计出了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陶质建材。在封建社会里,使用陶质饰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除了贵族的府第以外,一般住宅不能使用琉璃瓦。只能使用普通单一的瓦片。而历代帝王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建造了规模巨大的宫廷,寺庙等。这些建筑高大雄伟,巍峨壮丽,即满足了帝王物质上的享受,又在精神上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威严的感觉,借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1]中原宫廷建筑的歇山形“大屋顶”琉璃瓦的装饰特点,正因为引人注目、雄伟、壮丽,自唐开始被吐蕃国王所吸收和借鉴。在西藏宫廷、寺庙建筑屋顶上使用的陶质建材琉璃瓦和镀金铜瓦建材的总称为“加皮”或“加普”。在《藏汉大词典》里解释为“汉式屋顶”“、宫殿式屋顶”。“加”译意“为汉“”、皮”或“普”译意为“盖,铺盖”。总之“加皮”两个字的内涵是来自汉地歇山式琉璃瓦建筑风格。由此看来,“加皮”的名词,大概是在吐蕃松赞干布时代就开始出现了。另外,藏语文中的“釉子”名词来自于汉语文的名称,该名词是音译而不是意译。众所周知,“釉子”在汉语里指以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原料制成磨成粉末里,加水调制而成的物质,用来涂在陶瓷或陶器的表面,经烧制后显出玻璃光泽,这种涂料可增加器物的强度和绝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