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在新的一年中,各位网友都进入紧张的学习或是工作阶段。网学的各位小编整理了理学论文-碳纳米管对2,4-二氯苯酚吸附性质及脱附的研究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顺利!
一、主要任务与目标:
本试验主要研究的是碳纳米管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性质,研究时间、浓度、温度对吸附试验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方法测定2,4-二氯苯酚的含量,准确控制试验条件(时间、浓度、温度)以及准确测定物质含量是本试验的重点,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方法是本试验的难点,本次试验的预期目标是作出时间、浓度、温度对吸附含量的标准曲线,作为碳纳米管吸附性质的定量参考。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证明碳纳米管可以吸附2,4-二氯苯酚,研究温度、时间、浓度对吸附的影响,以高效液相为研究手段,得到准确的数据,作出标准曲线,为其他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基本要求:a 学会查阅文献、摘要,提高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b 学会科学的处理试验所得的数据 c 学会运用试验手段对理论进行验证。
三、计划进度:
1~2周 :完成相关文献的查阅及实验前期准备工作;
3~15周 :完成实验过程;
16~17周 :撰写论文,准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沈曾民, 张文辉, 张学军.活性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N].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58-270.
[2]Chen Zhigang, Zhang Lisha, Tang Yiwen, et al.Adsorption of nicotine and tar from the mainstream smoke of cigarettes by oxidized carbon nanotube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6,252:2933~2937.
[3]朱明华.仪器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4-68.
[4] 陈永生,庄源益,戴树桂.2,4-二氯酚降解菌的分离及其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1999,19(1):28-32.
[5] 王连生.环境化学进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6] 王曙光,李延辉,官小燕等.改性碳纳米管的表面特性及其对Pb2+的吸附性能[J].科学通报,2002,47(24):1865-1867.
[7] 耿成怀,成荣明,徐学诚,陈弈卫.碳纳米管对苯胺的吸附行为[J].应用化学,2004,24(7):737-739.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系 主 任 年 月 日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含酚废水是我国水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大多来自焦化厂、煤气厂和化工厂,其中多含有苯酚、甲基酚、硝基酚、氯酚等。这些物质对生物、人体有着极大的危害,因此去除污染水中的酚类物质是处理有害废水的重要任务之一。
自从1991年碳纳米管被发现以来,便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它特殊的物化性质使它在作为储能材料、电极材料、催化剂载体、超级吸附剂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人们在碳纳米管对气体的吸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对溶液中吸附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次对碳纳米管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进行了研究。定量的分析吸附情况及影响因素[1]。
贾志杰[2]等研究了硝酸活化的碳纳米管对烟碱和焦油的吸附性能,活性碳纳米管对烟碱和焦油的吸附效果分别为50.9%和81.3%,而一般活性碳的吸附效率则分别只有34.5%和60.6%,沸石的吸附效果则更差。实验数据表明活性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烟碱焦油吸附性能。Chungsying Lu[3]等采用活化处理的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进行水中Zn2+的吸附实验,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的吸附量分别为43.66mg/g和32.68mg/g,而普通活性碳的吸附量只有13.04mg/g。Xianjia Peng[4]等将氧化铈负载于混酸处理的碳纳米管上以吸附除去水中的砷酸盐,结果也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砷酸盐去除功能。Yan-Hui Li[5]等采用四种硝酸活化的碳纳米管来进行铅吸附实验,最大吸附量可以达到82.6mg/g。Lee[6]等采用密度函数理论预测了碳纳米管的氢吸附位和最大储氢容量,计算表明,一个开口的单壁碳纳米管有两个化学氢吸附位存在于管末端的内壁和外壁上,在SWNTs里面最大的储氢容量受到氢分子之间以及氢分子与管壁之间排斥力的限制,储氢容量随管径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而在多壁碳纳米管中储氢容量与管径无关。他们预测直径为1.3nm的单壁碳纳米管的储氢容量能够超过质量分数的14%(160kgH2·m-3)。王曙光、李延辉等人[7]用改性碳纳米管对Pb2+的吸附,梁二军、李强等人[8]研究了碳纳米管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耿成怀等人[9]研究了碳纳米管对苯胺的吸附行为,孙明礼、成荣明等人[10]研究了碳纳米管对酚类物质的吸附。詹雪艳[11]等人研究了碳纳米管吸附香烟烟气中有害物质的研究。李善评、甄博如、栾富波、张鉴达[12]等人研究了碳纳米管对Mn2+吸附性能的研究。
2,4-二氯苯酚广泛存在于木材防腐!染料!增塑剂和农药等的生产废水中,是苯酚氯代作用的一个产物,也是一种毒性极大的有机污染物,美国、德国早已把二氯苯酚列入优先控制的129种有害物质,我国也已把二氯苯酚列入中国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中[13]。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碳纳米管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性质,研究时间、浓度、温度对吸附试验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方法测定含量,本论文的预期目标是作出时间、浓度、温度对吸附含量的标准曲线,作为碳纳米管吸附性质的定量参考。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试验主要研究的是碳纳米管对2,4-二氯苯酚的吸附性质,研究时间、浓度、温度对吸附试验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方法测定2,4-二氯苯酚的含量,准确控制试验条件(时间、浓度、温度)以及准确测定物质含量是本试验的重点,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方法是本试验的难点,本次试验的预期目标是作出时间、浓度、温度对吸附含量的标准曲线,作为碳纳米管吸附性质的定量参考。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一步 搜集资料,得到相关信息。得知2,4-二氯苯酚可以被碳纳米管吸附,用高效液相的方法验证可行,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该物质,确定其最大吸收波长为280nm
第二步 测定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用40μg/ml的2,4-二氯苯酚标准溶液,在常温下,分别吸附
1min、5min、10min、30min、60min、120min,然后过滤,测定滤液中物质的含量,再测原样中的物质含量,其差值即是吸附量,根据这组数据做出吸附曲线。
第三步 测定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配制40μg/ml、50μg/ml、60μg/ml、70μg/ml、80μg/ml、100μg/ml、200μg/ml的不同浓度溶液,分别在273k、293k、313k条件下吸附 测定含量,计算吸附量,在这三个温度下作出三条标准吸附曲线。
第四步 定性分析碳纳米管的吸附性和脱附性 讨论说明碳纳米管的吸附性能和脱附性能意义。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周 :完成相关文献的查阅及实验前期准备工作;
3~15周 :完成实验过程;
16~17周 :撰写论文,准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沈曾民,张文辉,张学军.活性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N].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58-270.
[2] Chen Zhigang, Zhang Lisha, Tang Yiwen, et al.Adsorption of nicotine and tar from the mainstream smoke of cigarettes by oxidized carbon nanotube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6,252:2933~2937.
[3] Lu Chungsying,Chiu Huantsung.Adsorption of zinc (Ⅱ) from water with purified carbon nanotubes.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6,61:1138~1145.
[4] Peng Xianjia, Luan Zhaokun, Ding Jun, et al.Ceria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carbon nanotubes for the removal of arsenate from water.Materials Letters,2005,59:399~403.
[5] Li Yan-Hui, Zhu Yanqiu, Zhao Yimin,et al.Different morphologies of carbon nanotubes effect on the lead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Diamond & Related Materials,2006,15:90~94.
[6] Lee S M,et al.Synthetic Metals,2000,113:209
[7] 王曙光,李延辉,官小燕等.改性碳纳米管的表面特性及其对Pb2+的吸附性能[J].科学通报,2002,47(24):1865-1867.
[8] 梁二军,李强,刘一真.碳纳米管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37(2):59-63.
[9] 耿成怀,成荣明,徐学诚,陈弈卫.碳纳米管对苯胺的吸附行为[J].应用化学,2004,24(7):737-739.
[10] 孙明礼,成荣明,徐学诚等.碳纳米管对酚类物质的吸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4):71-75.
[11] 詹雪艳,碳纳米管吸附香烟烟气中有害物质与对TiO2的改性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
[12] 朱明华.仪器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4-68.
[13] 陈永生,庄源益,戴树桂.2,4-二氯酚降解菌的分离及其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1999,19(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