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 中德建筑教育的不完全比较 ”,希望对需要 中德建筑教育的不完全比较 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2004年9月,在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下,笔者赴柏林工业大学(TU-Berlin,以下简称柏林工大)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在此期间以访问教师的身份参与了柏林工大建筑学院两个学期的城市设计教学工作。本次教学是柏林工业大学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国际联合教学的首次尝试。课程的主题定为“城市剧变与地方特色(Maximal Change vs.Local Identity)”。整个课题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在两个学期、两座城市进行。
第一阶段(2003年夏秋学期)以北京法源寺地区为例,探讨快速变迁中的北京旧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1];第二阶段(2004年春夏学期)选取柏林夏洛特堡地区一个废弃的发电厂为例,探讨工业设施在后工业社会的再利用问题。从研究对象来看,两个题目均面向各自城市中目前最突出、最典型的问题。虽然前者关注的是作为城市背景和肌理的居住建筑,后者聚焦于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点”,但二者共同面对的是城市变迁的背景,以及城市变迁中对生活价值与城市形态的阐释和重塑。这样的题目设置为中、德两国的建筑教育提供了一个可比的平台。笔者曾在国内不同的建筑院校从事建筑教育多年,对国内建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这次有机会在异国、在陌生的教学体制下进行换位思考,而且有机会同时接触到中德双方的师生,在两种文化、两种体制的碰撞中确实感触颇多,也引发了许多思考。
本文无意对中德建筑教育的完整体系进行全面系统地比较研究,而是试图从个人化的视点出发,从主观体验出发,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现象进行一些思考和解析,以期对国内的建筑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有所启示。有必要说明的是,本文并非严格学术意义上的比较研究,而是以对德国建筑教育的观察和体验为镜,来反射国内建筑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旨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无厚彼薄己之意;同时,文中用“中方”、“德方”概称两国建筑教育,仅出于叙述方便的考虑,并非忽视笔者观察角度和接触范围的局限而以偏概全。师资构成:团队与单兵德方教师是由一位教授领衔的一个梯队,教授下设助理教授(相当于国内的副教授)和学生兼职助教。教授有绝对的权威,负责确定项目的主题,并通过一系列讲座对主题进行阐释;助理教授负责执行教授的思想,掌控所有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任务书、指导书的拟定、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节奏的把握等;学生助教是从学生中招聘来的兼职人员,辅助教授和助理教授工作,负责联络学生、准备演示文件、批改作业等。这个有等级差别的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有很高的效率。中方教师也是一个团队,但团队成员虽然职称不同,但在教学职责上的差别并不是很大。除了课题组长负责教学组织外,每个指导教师都分得一定数量的学生,独自指导每个学生的方案。
虽然有集体备课、集体评图等环节使指导过程不至于太个人化,但指导教师之间仍然不是真正的协作关系,有时甚至发展成“竞争”关系——指导教师为自己辅导的学生争分数、指导教师意见相互矛盾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学方法:演绎与归纳从整体教学过程看,德方教学从一般性的问题入手,通过把具体问题放到更大的背景上去,使学生先获得一些理性的认识,然后再把这种认识应用到具体的任务中去。他们的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是“演绎”的过程。例如,在“柏林夏洛滕堡发电厂改造与再利用”中,德方的教学组首先安排一系列的讲座,向学生讲授“水与城市”的关系;然后带领学生乘船游览施普雷河,从水上亲身体验柏林这座城市与水的关系,寻找并识别沿岸那些与水有积极关系的要素和场所;最后才安排去参观发电厂现场。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够轻易地把一个特定场地中的特殊问题放到广泛的社会、城市的背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