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 ”,希望对需要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 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1重视政府对单位建立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内部控制概念提出讫今已有五十年了。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1958年10月该委员会发布《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对内部控制定义作了重新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1988年美国AIcPA《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制”,提出构的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1992年美国国会的“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CFR)”下属由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内部审计师协会(IlA)、财务经理协会(FE会计学会(IMA)等多个专业团体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0)”发布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成分概念,将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内部控制在这段期间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发展速度,除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外部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亦是关键因素。
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1977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反国外行贿法案》(FCPA),该法规定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80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恰当性提出了疑问,其中所关注之一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恰当性。这些关注的结果是成立Treadway委员会(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80年代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也对内部控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求揭示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相关的当前和未来的流动性和其他情况,所以要求向公众提供更多未来经管责任的情况,包括内部控制等内容。在我国,从90年代起政府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内部控制。中国证监会在1999年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本着审慎经营、有效防范化解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责成相关部门拟定(或修订)内部控制制度,监事会对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2000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第3号、第5号,要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建立建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说明。同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说明。1999年10月颁布,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明各单位应当建立、建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上述行政规定、法规制定和实施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
2重视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研究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与西方内部控制在近20年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亟需加强。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主要有: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三种提法。这三种提法实际上反映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主要是从划分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提出的,即注册会计师只负责审查内部会计控制,包括与财产安全和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的授权批准、职务分离、实物保护和内部审计,并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内部控制结构概念较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有两点显著变化:一是将内部控制称为内部控制结构;二是提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部分组成。笔者认为将内部控制称之为内部控制结构,恰如其分地反映内部控制的性质。
所谓结构是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框架,内部控制也就是构成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内在控制框架,以这些内在控制框架为基础建立反映企业业务运行规律要求的各种制度便成为具有内部控制特性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把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组成部分,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尤其是关于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和认识作为内部控制环境的首要内容,更加突出说明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内部控制成分的概念提出是在内部控制结构的基础进一步纵深发展,其中将结构改为成分,更清晰反映内部控制是要素性的,只有将内部控制作为成分与企业业务活动环节和程序相融合,才能体现内部控制真正的价值。同时内部控制成分也比内部控制结构更完善,这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在控制环境中增强全体员工的诚实、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的要求,并增加风险评估这一新的控制成分,强调单位要为实现目标分析相关风险,以构成风险管理的基础,而且将会计系统改为信息与沟通,扩大了单位信息系统方法和记录的内涵。在结构上,阐明各控制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以控制环境为基础,风险评估为依据,控制活动为手段,信息与沟通为载体,监控为保证。(本论文由网学http://myeducs.cn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