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学网管理学论文为您提供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制度_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参考,解决您在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制度_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学习中工作中的难题,参考学习。
论文导读::即“第一次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将成为必然的结果。而养老保障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论文关键词: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由高位静止状态(高、高、低)转向低位静止状态(低、低、低)的过程。在其早期阶段,生育率降低将导致需要抚养的少年儿童数量下降,劳动人口的增长率会暂时高于抚养人口的增长率,从而保证劳动力的充足供给和储蓄率的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额外的源泉,即“第一次人口红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将成为必然的结果。而理性经济人会重新安排生命周期内的消费和储蓄,形成一个新的储蓄来源,而这些资本积累无论是投资国内还是国外都可以增加国民收入,即“第二次人口红利”( Masonand Lee,2006)。
然而,按照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三大主要决定因素。在解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的“东亚奇迹”时,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善从而引致人口抚养比的下降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多贡献,可以解释超出稳态增长率部分的25%~100%不等(Bloom and Willianson,1998)。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研究也表明,中国抚养比每降低1个百分点,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提高0.115个百分点,即人口红利对人均GDP的贡献率至少为26.8%(蔡昉本科毕业论文格式,2008)。但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转变过程,进入低出生、低死亡和低自然增长的人口再生产阶段,处于人口红利和人口老龄化并存时期。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人口红利的丧失将严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当然,人口红利并不等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必须充分利用当前的劳动力资源,延长第一次人口红利,同时为迎接第二次人口红利创造条件。而养老保障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如何在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生产性要素的作用也就备受关注。
二.中国人口转变的特征
在宏观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我国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根据2008年联合国人口开发署关于中国未来人口中方案的预测结果,分析得出未来50年我国的人口转变特征:(1)从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看,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第一大国论文提纲怎么写。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左右达到峰值,约14.62亿,之后开始下降并出现负增长。在2000~2050年间,0-14岁人口占比一直呈下降趋势,15-60岁人口占比在2010年达到峰值67.8%后也将呈逐渐下降趋势。相反,60岁以上人口占比却按年均2%的速度增加,在2050年将达到总人口的31.1%,约4.41亿。(2)从人口抚养比看,少儿抚养比的低速下降和老年抚养比的快速增加导致我国总抚养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在2010年达到最低为39%,到2050年将增加至63%,年均增加0.6%。按1957年瑞典生命表人口作为评判人口红利的标准,即总抚养比小于50%为人口红利,小于44%为人口暴利,大于62%为人口负债。那么,在2030年以前,中国仍将处于人口红利期,甚至在未来10年内还属于人口暴利期,直到2045年后才会进入人口负债期。(3)从老龄化进程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2000~2020年的平稳增长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在20年间仅上升了6.7%。第二是2020~2040年的快速增长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6.7%迅速攀升至27.5%本科毕业论文格式,20年间上升了10.8%。第三是2040~2050年的基本平稳阶段,也是中国人口老化最严重的阶段,但人口老化速度开始下降。
表1.联合国关于中国人口中方案的预测
年份 | 总人口(亿人) | 各年龄组人口占比(%) | 年龄中 位数 | 人口抚养比(%) | ||||
0-14岁 | 15-60岁 | 60岁+ | 总抚 养比 | 少儿 | 老年 | |||
2000 | 12.67 | 25.7 | 64.3 | 10.0 | 29.6 | 48 | 38 | 10 |
2005 | 13.12 | 22.0 | 67.2 | 10.8 | 32.1 | 42 | 31 | 11 |
2010 | 13.54 | 19.9 | 67.8 | 12.3 | 34.2 | 39 | 28 | 11 |
2015 | 13.95 | 19.0 | 66.2 | 14.8 | 35.6 | 40 | 27 | 13 |
2020 | 14.31 | 18.7 | 64.5 | 16.7 | 37.1 | 44 | 27 | 17 |
2025 | 14.53 | 18.1 | 62.3 | 19.6 | 38.9 | 46 | 26 | 19 |
2030 | 14.62 | 16.9 | 59.7 | 23.4 | 41.1 | 49 | 25 | 24 |
2035 | 14.62 | 15.8 | 57.8 | 26.4 | 42.8 | 54 | 24 | 30 |
2040 | 14.55 | 15.3 | 57.2 | 27.5 | 44.1 | 59 | 24 | 35 |
2045 | 14.40 | 15.3 | 56.0 | 28.7 | 44.9 | 61 | 24 | 36 |
2050 | 14.17 | 15.3 | 53.7 | 31.1 | 45.2 | 63 | 25 | 38 |
资料来源:Population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Secretariat,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8 Revision, http://esa.un.org/unpp
三.人口转变与养老保障制度分析
(一)人口红利与养老保障制度的传导机制分析
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劳动投入和资本积累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经济因素。当前,中国的人口转变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增长阶段,从劳动供给和资本积累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都产生了额外的积极影响,即“人口红利”。根据人口转变分别通过劳动供给和资本形成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不同机制,“人口红利”又可以划分为“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由于人口既是养老保障制度的缴费对象,又是养老保障制度的给付对象,因此两次人口红利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在第一次人口红利期,人口转变将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大幅提高,从而保证充足、廉价的劳动供给,较高的劳动参与率也使得养老保障制度的缴费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人口总体负担相对较轻,劳动年龄人口创造的财富大多用于积累,从而形成较高的储蓄率。通过高效的金融市场,将储蓄有效的转化为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而在第二次人口红利期,人口转变将使得劳动年龄人口呈现负增长,从而减少养老保障制度的缴费来源。但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和资本、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仍然能保证充足的劳动力供给。而且具有经济理性的经济主体为应对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期变化,将一生的收入和消费在生命周期内进行平滑以获得效用最大化,新的储蓄动机将进一步提高国民储蓄率,这些金融资本不论投资于国内或国际金融市场,都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养老基金在投资过程中,也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从而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反过来,养老保障制度也会通过改变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和不同时期的福利状况影响消费者的储蓄行为、就业选择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微观决策,进而影响宏观经济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时,养老保障制度不同的筹资方式具有不同的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若通过实行家庭保障或采取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制度解决养老问题,将根本无法形成第二次人口红利,因此基金积累制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必然选择。
图1 人口红利与养老保障制度的传导机制
(二)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和挑战
1.城镇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1997年, 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标志着统一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经过这十几年的改革, 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企业职工基养老保险制度。根据《200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9年末,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5亿人。其中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参保职工为17743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57%;参保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11.5%。从基金的收支和结余看(如下图),1989~2009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每年的收入均大于支出论文提纲怎么写。尤其是2000年开始做实个人账户以来,基金的收支和累计结余均大幅度增长,且每年基金收入和支出的差额呈逐步扩大趋势,基金累计结余从2000年的1327.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526亿元,年均增速达84%。可见,人口红利为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扩大和养老保险基金的充实提供了潜在可能,为养老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提供了缓冲期。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9/indexch.htm
2.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
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养老保险制度本身设计的缺陷,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越发凸显:首先,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80、90后农民工将大规模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把他们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将是把农民工真正市民化的关键。而且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问题也就显得非常关键。虽然2010年,我国开始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但是社会统筹部分只能部分转移且程序繁琐,可见是治标不治本。其次,养老保险的投资收益率较低。养老保险基金处于“碎片化”的属地管理状态,全国共有2000多个县市级统筹单位,资金积累全部用于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根据《2010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实际收益率不足2%,而2005年以来的加权通货膨胀率却为2.22%,可见资金缩水十分严重。而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高达12526亿元,还有13个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省份共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1569亿元,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巨大。最后,养老金的替代率逐步降低。由于我国经济处在高速增长阶段,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在10%以上,近十几年来高达15%,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下降靠制度本身已无法遏制和补偿。因此,中央政府不得不从2004年开始连续每年按10%的比例上调养老金,根据福利制度的刚性特征本科毕业论文格式,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
四.政策建议
国内外研究表明,人口红利的利用是有条件的,需要与其他促进其效果发挥的因素和机制相配合。在我国,尽管人口抚养比下降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但只有改革开放才创造了利用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条件。而按照定义来看,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条件要求更高,涉及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蔡昉,2009)。因此,在人口年龄结构优势逐渐消失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延长人口资源优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一)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人口转变对养老保障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本身的设计,而养老保险制度又是延长和影响“人口红利”的重要外部环境。因此,急需从以下方面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一,将“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障模式改为“国民年金+个人账户”的模式,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初期,对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一步到位实行全国统一管理,并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由其负责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营运。第二,降低企业对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率。由于我国对养老保障制度的转制成本实行制度内部消化策略,导致企业对养老保险的缴费率高达20%,对社会保险的缴费率更是超过30%,成为企业缴费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根据社会统筹部分财务收支平衡条件:缴费率=工资替代率×赡养率,劳动部课题组预测我国的城镇职工赡养率在2050年为46%,若按基础养老金实现20%的替代率计算,则企业向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9.2%。即使承担部分历史责任,相对20%的水平仍然有下降的空间。可见,在人口红利期完全可以适度降低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不仅有利于扩大覆盖面,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和企业年金计划的发展。第三,延长退休年龄。我国现行退休年龄还是依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预期寿命制定的,即女性50岁,女干部55岁,男性60岁,且实际退休年龄还要更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1950年的49岁提高到目前的74岁左右,增加了20多岁。这导致老人退休后平均接受社会抚养的年限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社会负担加重论文提纲怎么写。所以,可先从各类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公务员开始延长劳动者退休年龄,进而在全社会逐步推广。这既可降低养老金的发放年限,提高替代率水平,又可提高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提高劳动就业参与率,增加全社会财富总量。
(二)调整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我国人口数量,但也加快了我国向低生育水平的转变,目前总和生育率水平仅为1.8,中国的人口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需要通过调节生育率下降的速度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现在越来越多的“4-2-1”核心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不仅降低了家庭对社会风险的承受能力,而且弱化了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在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随着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家庭的精神慰藉功能将越发凸显。因此,人口发展战略必须综合考虑总量变化和结构变化两方面,建立起良性互动、均衡发展的机制。具体来讲,就是努力构建“4-2-2”家庭结构,在城乡通开二胎生育计划, 给大众一定的生育选择权限,从而改善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
(三)建立灵活高效的劳动力市场
目前,我国面临青年失业率上升和大学生就业难两大问题,由于人力资源的时效性特征,必须尽量实现充分就业才能有效发挥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建立灵活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便是当务之急。首先,通过制定《工资条例》和《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等措施,建立一套规范劳动力市场主体行为、职业介绍组织市场准入和中介行为的市场规则,并逐步完善工资形成机制和工资给付机制,不断改善劳动者保护水平。其次,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工作,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跟踪监测,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服务水平和效率,形成城乡、区域沟通的灵活的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引导劳动力顺利流动。再次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推进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破除依据户籍、地域等特征限制就业的做法,保障劳动者和企业用工的自由权。最后,积极开发适合老年工人的就业岗位,并注重与年龄歧视做斗争,通过各种措施保障老年工人的劳动权利和合法利益。
(四)加大人力资源投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人力资本积累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直是依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但随着人口结构、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劳动力成本的变化,我国已经迎来了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因此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生产率提高的转变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制造业工人中80%属于初高中以下学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主要是中老年人且文化层次较低,企业和国家必须加大对就业的在岗培训和人力资本投资。一方面,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改善劳动者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培训质量,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解决供求结构中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化解劳动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保持工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Ronald Lee and Andrew Mason(2006),“What I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Aquarterly magazine of the IMF ,Volume 43, Number 3
【2】David E. Bloom, Jeffrey G. Williamson(1998).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 [J].The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2(3).
【3】蔡昉,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结束[J],企业经济,2008年2期第16~17页
【4】蔡昉,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1期第2~10页
【5】《200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gb_detail.asp?id=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