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在新的一年中,各位网友都进入紧张的学习或是工作阶段。网学的各位小编整理了管理学论文-谈企业文化生成的三元素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顺利!
1道义性
“居高声自远,岂是藉秋风”。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着善恶的鏖战,而能够存在至今,不能不说是“善有善报”的结果。之所以会“善有善报”,是因为人类的良知、趋利避害的本性和理性的共同作用使然。这是文化能够穿越时空,传承发展的道义性所在。道义性是指,文化必须符合人类整体生存发展和追求幸福的需求,才能与人类向善的本性产生价值共鸣,才能被拥护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同样,企业在生存、竞争、发展、胜出或消亡的全过程中,也是正向文化与负向文化相抗衡、相制约的此消彼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向文化因为符合人类根本利益,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代表全体员工利益,为社会公众所认可,所以能够推动企业发展,而被自觉地传承。这其实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一时一地或有负向文化主导企业的现象,但是这种负向文化阻碍企业的发展,必然或随着企业的消亡而消亡,或随着企业的改革而灭亡或以一种亚文化的形态存在。“风物长宜放眼量”,从长远来看,唯有符合道义性的文化才能成为企业文化。中国一汽历经60年风雨沧桑,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已经被遗忘了,很多事情已经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伴随奠基所升华的报国情怀和民族情感,伴随报国情怀所迸发的不倦的学习创造和忘我的牺牲奉献,伴随第一辆汽车诞生所形成的不甘后人的执着追求,已成为企业的信念和精神,代代相传至今。
2经济性
“天乃道、道乃久”。经济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符合企业经营管理规律。这既是企业科学发展的需要,又是企业文化生根落地的基础。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使命与追求、生存与发展等经营行为,必须紧紧围绕整合资源、创造价值来实现,否则,企业就不是企业了。企业文化也必须依附于服务于企业经营,才能够存在与发展,否则,企业文化就不是企业文化了。荷兰学者吉尔特•郝夫斯特(GeertHofstede)指出,文化会影响人们关注什么、如何行动以及如何判断人和事物。欧洲商业管理学院教授强皮纳斯(Trompenaars)在《文化踏浪》中指出,文化是某一群体解决问题和缓和困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而非仅仅是一套价值观念系统。正因为企业文化中包含有规律性的内容,“而非仅仅是一套价值观念系统”,所以企业文化才能够指导企业经营。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一汽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一,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中国一汽才能够在“大跃进”后快速完成“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才能够在“文革”期间做到“抓革命、促生产”。而进入市场经济后,随着宏观环境与市场环境中,西方经济学和经营管理理论的逐渐推广和应用,企业文化必须对此进行合理地吸纳,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道义性与经济性是企业文化内容的两大核心元素,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二者必须互生互进,经济性缺少道义性,就会失于约束、失之粗野、失去终极意义与追求;道义性缺少经济性,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空花幻月。区别在于二者所蕴涵的具体规律是不同的,有时需要做出清晰地划分,依循各自不同的特性,加以表述和采取不同的转化落地措施,例如,对于企业文化的经济性内容,就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来贯彻,光靠道德说教和喊口号是难以奏效的。
3实践性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南齐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礼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此皆道出了文化的第三项特质,实践性。实践性是指文化要遵循人的思想认识规律,具有群体性和普适性。道义性、经济性只是构成文化的必要条件,文化还必须发展成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意识形态,能够影响广大民众的思想行为,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文化。否则,只能称之为学说、道理、理念,文化包涵学说、道理、理念,但是学说、道理、理念却不是文化。马克思讲,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产物,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的精神价值和行为方式,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文化一定要为员工所接受,成为企业的集体人格,其功能与力量才能够真正地显现出来。纵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必须经历从自发到自觉、从小到大、从隐到显的发展过程,最终才能够成为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萌芽阶段的文化,往往是某个人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基础上提出的理论假设。这个人在中国被称为“圣人”,比如孔子,在西方被称为“智者”,比如苏格拉底。在此阶段,文化提出者通常需要大力宣讲辩论,以赢得信徒,比如,高僧的设坛说法,孟子的“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等。企业文化在萌芽阶段,通常也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在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这个人或这些人通常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当然,在企业文化提出的规律中,必须蕴含着企业多数员工的共识或具有共识的基础。此时,企业文化还是一种若隐若现、载沉载浮的存在,不被更多的人感知与应用,必须由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和言传身教。发展阶段的文化,通过圣人或智者的辩论与丰富,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并赢得了一部分信徒,比如孔子的弟子。此时,信徒开始主动传播导师的文化,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企业文化在发展阶段,由经营管理者提出后,通过宣传思想工作和制度规范,逐渐完善化和体系化,并被一部分人接受。这部分人通常会被企业树立为典型,成为企业的骨干、精英,以带动影响其他人。成熟阶段的文化,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标准,甚至生活习惯。当人数占社会人口的大多数时,这种文化就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比如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在成熟阶段,成为企业大多数员工自觉遵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行为,成为企业的集体人格。由此亦可见出,社会文化成为群体性实践,需要国家和圣贤等的引导,此即所谓的移风易俗。企业文化成为集体人格,需要企业的引导,此即所说的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与灌输、堵塞、强制等的不同之处,在于引导乃是因材施教、因势而为,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尊重和满足员工的需求。当需求被满足或预期可以被满足后,会形成强烈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孔子曾经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接受和尊重人性的局限性,必须承认圣人、劳模永远都是少数。所以,企业文化建设既要发挥劳模先进的带动作用,又不能用劳模先进的标准来苛责每一个人。企业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培养成劳模和先进,更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培养成圣人。既然占全体员工大多数的永远是普通人,是“要食人间烟火”的凡人,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充分考虑多数人的道德水准,尊重多数人各种层次的需求,才能获得强大的群众基础,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奠定了现代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基础,虽然该理论在需求层次的高低、先后和周延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所划分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结构,时至今日,对企业管理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4结语
中国一汽尊重员工的生理需求,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和满足扩大再生产的同时,将提高员工收入水平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目标,持续合理地提高员工收入,并通过工会救济和职工互助等形式,保证员工衣食住行和医疗等生理需求得以满足。中国一汽尊重员工的安全需求,通过工会建设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满足员工生活稳定的安全需求,通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范工作,保障员工生命健康的安全需求。中国一汽尊重员工的社交需求,努力构建和谐团结的职场关系,鼓励和支持各种文体协会的建设和发展,举办“家属开放日”、单身员工联谊等活动,满足员工渴望得到关怀爱护理解以及对亲情、友情、爱情的需求。中国一汽尊重员工的自尊需求,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企业氛围,领导干部身体力行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干群关系,对员工的劳动付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彰,让每一名员工都感到被尊重、受尊重。中国一汽尊重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为员工创造干事创业和发挥特长的平台,开辟了行政和专家两条职位晋升通道,让想干事情的员工有舞台,干成事情的员工有回报,使员工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
作者:齐艳民 王忠海
谈企业文化生成的三元素责任编辑:xche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