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为什么它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教授:生态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一个文明的地域必然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这两者存在的基础上,生态文明扮演着基础之基础这样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说,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记者:生态文明建设为林业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林业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有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陈教授:现代林业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相互促进和整体提升的实践中已经证明,林业在国家安全体系中,起到生态安全的作用;在国家文明体系中,起到生态文明的作用;在国家建设体系中,起到生态建设的作用;在国家持续发展体系中,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林业长期处于粗放经营,依然问题突出,与生态文明赋予的神圣使命尚有一定差距。
励精图治促进科学发展
记者:您是研究林业经济管理和统计的专家,请您用具体数据谈谈目前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差距?
陈教授:差距主要有4点:
一是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
二是分布不均。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为34.27%,中部地区为27.12%,西部地区只有12.54%,而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86%。
三是质量不高。全国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居世界第84位。林分平均胸径只有13.8厘米,林木龄组结果不尽合理。
四是经营管理水平有待加强。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种单一现象还比较严重,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还非常脆弱。林地流失、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可采资源严重不足,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相当尖锐,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重道远。所以,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非常关键、非常必要。
记者: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展可持续的林业具有什么作用呢?
陈教授: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展可持续的林业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通过城乡绿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有助于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是可以绿化美化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城乡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通过构筑城市林业、农田林网、增加村庄和农户院落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林业,能使城乡居民的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和谐优美。就国外而言,华盛顿人均绿地45.7平方米;莫斯科人均绿地20平方米;堪培拉人均绿地17.6平方米;而上海人均绿地只有2.7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8.8%。
三是可以促进生态文化的繁荣。通过在森林公园等场所,发展知识林业和观光林业,把林木与自然、人类的联系和共生历史展现出来,引起人们对林木乃至林业的热爱。人类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人类创造的最初文化形式是森林文化,从远古传承发展到现在,还将继续发展,因此森林文化经历并丰富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也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人类通过森林文化连接人类文明历史,所以,森林文化也是建设生态文明最合适的载体。
四是可以成为生态治理的主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为目标全面进行生态治理。所谓“全面”,就是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想贯穿到工作和行动的各个部分,构建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管理生态等生态体系,促进政治、物质、精神等文明整体演进。生态治理是一种节约资源的治理;是一种多元参与的治理;是一种良性互动的治理;是一种建立在基层民主之上的治理;是一种通过善政走向善治的治理。当代林业通过工程带动、社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现代林业等具体行动,都能在生态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生态治理的整体目标,使人们面临的气候问题、污染问题、荒漠化、石漠化、湿地问题等逐步有所改善。
五是可以成为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主战场。森林资源是一种再生资源,以利用森林资源为主的生物质再生能源是大势所趋。森林资源特别是短期轮作的灌木林资源是生物质再生能源的主要原料。灌木都有平茬特点,3~5年就需要收割一次,收割下来的生物量是很好的木质燃料。目前,全国灌木林地总面积4500多万公顷。除此之外,林区木材采伐、加工剩余物、城市街道绿化修枝也能提供可观的生物质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