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农学论文编辑为广大网友搜集整理了:论农业技术异化的缺陷绩等信息,祝愿广大网友取得需要的信息,参考学习。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异化理论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尔库塞认为,在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起着统治作用,科学技术的统治即为科技的异化。人创造的技术反过来统治人、奴役人。技术发展本应该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更好的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技术在提升了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反而日益使人变成了技术、生产和消费的奴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从解放人的力量变成了人的解放的桎梏。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理性的工具化使否定理性被肯定理性所取代。技术理性广泛涉及到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技术理性与意识形态的结合。技术的异化带来了人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人作为主体的完整性、创造性、批判性等功能的丧失,人同社会一体化程度加剧。马尔库塞用“单向度”一词来指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技术发展对人的异化作用。他认为,人在正常社会中有两个“向度”,一方面是肯定社会现实并与之保持一致的向度;另一方面是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向度。在当今的社会中,技术的改进促进了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从而使得体力劳动的强度减少,工人所受的直接的肉体压迫消失了。因此,劳动者享受着现代文明提供的物质生活,丧失了应有的批判功能,进入了单向的异化状态,这就使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成为一个病态社会。
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不健全的病态社会。在现代社会,人征服了自然,却被技术所控制,成为了自己发明的机器的奴隶。他认为异化不仅出现在生产领域,还出现在消费领域。技术系统将人变成纯粹的消费者,其目的是拥有并消费更多的东西。在消费领域,本来技术是为生产满足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产品服务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西方社会从以生产为主导转向了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从健全的人变成了商品人、消费人。技术发挥作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技术的发展不再仅仅体现为促进人类的长远发展,而是为了满足人的越来越膨胀的消费欲望,人们越来越追求过度的消费,并将此作为衡量人的价值、地位的标准和尺度。技术创造的商品变成人的主宰,技术异化带来了消费异化。哈贝马斯强调,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实现了对人的统治。他认为,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得科学技术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成为主要因素,而马克思提出的生产者的劳动力的重要性则降低,这必然导致阶级意识的淡化。科学技术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统治的工具,掩盖了阶级压迫和剥削。与“公平交换”这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意识形态相比,科学技术这种新的意识形态更具控制性和更具欺骗性。科学技术成为统治工具,它广泛涉及到社会各行业,任何人都无法摆脱其控制。它展示出一个和谐,快速发展的社会,掩盖了其中的阶级对抗、剥削压迫。虽然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有不足之处,但是,他所揭示的科学技术在为人类服务的同时,对人的思维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科学技术变成人统治人的工具这一事实还是值得我们思考。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虽然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的异化现象,但是他们仅仅关注科学技术产生的负面作用,把科学技术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苦难现象的根源。用批判科学技术代替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忽视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也就无法找到解决异化问题的根本方法。
二、农业技术的异化
农业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在通过技术活动对农业生物体及其生活环境进行干预,以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为人类谋利益的过程中,技术、农业生物体及其生活环境反而以一种异己的力量,产生了非正常化、畸形化和病态化,并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的现象。
(一)农业技术异化的表现农业技术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异化表现不同。在原始农业阶段,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在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水平虽然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也采取了精耕细作式经营,但是在这两个阶段,农业技术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小,自然可以自我恢复,因此技术的异化现象不明显。在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生产技术由传统经验向现代科学转变,现代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畜力农具生产。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农业技术对自然的破坏力增大,自然环境来不及或者无法自我恢复,以至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技术的异化现象日益明显。具体来说,现阶段农业技术的异化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技术的进步破坏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平衡。农业生产中机械化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毁林造田使得林地面积减少,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带来高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其次,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农业技术异化对人类社会的危害表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化肥和农药技术的使用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控制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但是,农药和化肥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农药残留给人的身体健康也带来巨大隐患。再次,对资源的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以石油为动力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随着石油资源日益枯竭,其价格不断上涨,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使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了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浪费了大量水资源。最后,对人的制约。人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应该是追求自由的发展。技术的发明最初也是为了帮助人摆脱自然的束缚,确立人对自然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不再是单纯的为人类服务的工具,相反,却变成了人实现自由的束缚,人依赖于技术、从属于技术,成为其附属物。
(二)农业技术异化的原因马克思认为,科技异化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的必然结果。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对技术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理性的工具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人的目的性与物的规律性出现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质的异化。哈贝马斯则认为科技异化的根源在于科技自身。他认为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是由其自身的属性决定的,必须批判科学技术本身,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异化原因进行了探索,但是农业技术异化并非仅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制度建设不完善,技术异化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实行地区粮食自给政策,各地区为达到指标,盲目使用技术毁林开荒,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害。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民的劳动成果与自家收益完全挂钩,农民劳动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但是,这也造成了农民为提高收入而盲目使用农药、化肥等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的技术。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异化问题的研究,关于农业技术异化的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技术自身的原因农业技术之所以会出现异化,第一,农业技术本身是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性,绝对安全而没有副作用的技术是不存在的。第二,农业技术对象的复杂性。农业技术的对象是农业作物和作物生长依赖的自然环境,农业作物生长过程及其生长环境都是复杂的,人类无法及时直观的发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三,农业技术实施的干预性。农业技术的发明是为了更快、更好地获得人类所需的作物,用技术性手段去改变作物生长的条件和环境,是一种人为改变自然的过程。这种改变不可避免的会打破自然原有的规律,引起自然的报复。虽然技术本身的属性会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出现异化,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也强调要批判科学技术本身,但是,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上研究农业技术异化的主要根源即人的原因和社会层面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异化问题的真正途径。
2.人的原因第一,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人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在技术的发明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掺杂个人的主观意识。由于个体人能力的有限,为了满足需求而过度依赖技术、崇拜技术,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人的认识能力是受到实践制约的,具有历史局限性。当一个技术被发明和使用时,人们往往无法认识到这项技术会带来怎样的不利后果。第二,人在科学观上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会使人把科学看成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知识,这种功利主义使得人在农业生产中为谋取眼前利益而不恰当使用技术,忽略了技术在人类长远发展中的作用,导致技术异化日益严重。第三,人在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在农业生产中盲目的追求个人收入,看重个人或小团体的经济利益,滥用技术向自然索取,造成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割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仅追求经济回报,导致对自然的破坏。在消费过程中,个人主义使人仅仅满足于自身消费需求,尤其是虚假需求带来的虚假满足感,忽视商品对自身的有用性,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程度。
3.社会层面的原因第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产量。现代社会发展以经济价值的实现为首要目标,注重扩大生产,片面追求利润。一方面,经济实用主义把科技引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科技成果为经济服务,技术运用于追求高利润,造成了环境“高污染”;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中心论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必然带来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现代社会中,农业生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需求,更是为了创造收益,个人和企业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必然使用先进技术,而忽视这些技术对人和自然产生的负作用。农业是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对国家政权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技术使用只是为了增加产量,维护社会稳定,其在农业与生态环境、社会、人的关系中的作用往往被忽略。第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德国在2003年制定的《生态农业法》,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做了相应的标准规范,其中涉及水、土壤、大气、耕作制度、生物多样性、农产品质量等多个方面,有效的协调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而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律、规章与形势的发展不适应,远远落后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一方面无法提高在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中,对合理使用技术的重视程度,无法指导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无法可依给农村环境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带来困难,影响农业生产中环境污染的防治和保护。第三,发展理念的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扩展。但当前农业发展中,对农业功能认识的不全面,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停留在传统观念上,仅把农业看成“吃饭产业”,而忽视了农业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关系。这种发展理念使人们只考虑农业技术的增产增量作用,而忽视其负面影响。
三、减少乃至消除农业技术异化的途径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异化的完全克服。我国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在发展农业、提高产量的同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减少异化带来的危害。
(一)合理选择技术当今农业发展中技术的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在选择技术时应合理选择对人类负面影响小的技术,运用生态性、绿色性的技术。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生物防治技术代替农药,使用农家肥代替化肥,从而减少农药和化肥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农作制度上,采用多熟种植制度和混合农作制度,一方面,可以减少为了规模化生产破坏林地带来的水土流失、沙尘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在充分利用土地,循环利用资源的同时,获得更大收益。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寻找“替代农业”来代替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我们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科技创新能力还是技术改造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可以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借鉴他们解决异化问题的经验。在尝试选择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农业技术负面作用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二)改变主体观念由于技术的主体在农业技术异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改变主体的观念成为解决异化问题的重要措施。第一,提高人的认识能力。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离不开自然界,人的存在受自然界制约。因而,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并遵循自然的规律,并用其指导自己的实践。相关专家在制定发展策略时要综合考虑策略的正负影响,正确认识政策产生的后果,避免因政策带来的技术异化。第二,要正确认识技术的作用。技术的正负效应总是相伴出现的,我们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使用某项技术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既要看到技术带来的利益,又要看到技术产生的危害,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技术使用产生的影响。只有全面的看待农业技术的作用,我们才能正确评估其价值,才能在生产中选择或者放弃这项技术的使用。第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高速发展的经济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很多人不再满足于实际需求的消费,开始转向奢侈消费。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从自然中获取资源的能力提高。人的欲望无限,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为此,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消费观,重视商品的有用性,让农业技术回到真正为人生产的目的,使生产活动建立在健康消费的基础上。
(三)完善相应法律制度从法律上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正确使用技术。有了法律的保障,可以减少为了利益而使用不恰当的技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减少异化带来的影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却没有综合性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或条例,因此必须尽快制定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这既是依法行政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使其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异化问题必须要超越现代自然观,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农业技术使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类社会若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农业活动中,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应当在以人为本的同时,重视自然规律的影响,减少技术性的改变作物的生长以及人为对环境的破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均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真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错误的发展道路,也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把农业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减少使用技术带来的危害,减少甚至消除异化现象。
作者:闻文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论农业技术异化的缺陷责任编辑: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