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观点是:发展的时候我们先认识好我们的基础,认识好了基础以后在这个基础上谋求稳定、可持续的、利民利国的发展。所谓的基础里包括生态基础、经济基础和人文基础等3个方面。忽略任何1个都会出问题。
生态基础,我们先得要认识好草原生态,而且只有内蒙古才有的干旱草原生态。干旱草原生态主要的特点就是缺水和地皮薄,正因为这个特点土地不能长时间地重复利用。所以,牧区发展各行各业首先考虑到的应该是节约用水的问题。其次尽量少动土,说白了就是尽量不要做1些掀开地皮的事情。生态是1切的基础,1个地区的生态决定这个地区的发展模式。我们讨论发展,绝对不能离开生态来说话。
经济基础,基于生态基础形成了特殊的经济基础。这是用千百年才稳定下来的经济运作方式。我们不能单1地谋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略我们的经济基础。牧区有1个特点就是GDP并不高,但是人们生活比较富裕。GDP不高,这并不说明这个地区贫穷。官员们盲目地追求GDP和政绩,不考虑长远的发展,这造成了发展和生态之间的矛盾。发展这个概念很复杂,城市化并
不1定是发展,工业化也并不1定是发展,农业化更不是发展。那什么是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适度的发展才是发展。先破坏,后治理,这是1个必定的过程吗?不是,这是1条弯路,我们何必1定要走这个弯路呢?蒙古牧民传统生活方式是游牧,生活很简单,就是1些简单的家具,连房子都可以拆开了背着走。1个蒙古人,穿上袍子,揣上刀和碗,骑上马就可以出发了。这样走个几个月或半年都没问题。袍子,白天可以当衣服穿,晚上可以当被子用,靴子是枕头。刀既是餐具又是武器。拿着自己的碗就不用别人家的碗了,喝茶吃饭都可以用。马既是伙伴又是交通工具。草原地区比较干旱,很少有细菌这个东西,因此1般都不会得病。这样1个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才适合缺少多种东西的草原地区。现在我们既要求住砖瓦房,又要求过着现代人的生活。所谓的现代化并不1定就是改变过去的状态和盲目地学习别人的模式,每1个地区都可以有自己特殊的现代化。
人文基础:内蒙古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中1定要注意到1点,内蒙古是民族地区。这里还生活着很多蒙古族人民,特别是锡林郭勒这个盟。1个地区的人文环境是基于她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来形成的,不能轻易地去改变。正如以上所说,因为草原地区的人文环境被破坏了,所以生态才受到破坏。所以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非常重要,我们提倡发展的时候绝对不能离开这个人文环境。
谋求发展的时候如果充分认识到了这些基础,充分尊重这些基础的话,发展和保护就不会发生冲突。
同样,我们也不能光说保护而逃避发展。发展是大的趋势,所以不能完全抵制发展。现在自然保护区基本等于无人区。可是无人区并不1定就能够保护好生态。哪1些地区可以有人,哪1些地区不能有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事情,只有大自然才有那个能耐,不是我们人类可以决定的。把自然保护区人为地变成无人区也是1个极端。当从自然保护中迁出来的人集中到其他地区的时候对其他地区形成压力,发生新的破坏。从贺兰山迁出来的7千多牧民现在都集中在附近的地方从事农业;从3江源自然保护区将要迁出4万多人,这些人不可能全部进城,那他们干什么?会不会集中到某1个地区造成新的破坏?保护来保护去最后我们就剩下那几个面积及其有限的自然保护区,周围全是大沙漠。自然保护区里有人,并不1定肯定要破坏,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破坏者。所以,提起保护的时候我们还得从多方面考虑,不能单1化。
5.1.2几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利益群体有3方,1个是以牧民为核心的广大群众;1个是政府;1个是外来的开发者。
牧区1个特殊的情况是,开发者中几乎没有1个当地人,而全是外来者。这样1来就出现了重重的矛盾。外来者只会考虑个人的经济利益,不会考虑这个地区的长远发展,他们只是淘金者。因此外来者和土著居民之间常常发生利益冲突,我们可利用的资源是常数,如果我要的多了1点,你得到的肯定少了。当外来者和当地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政府应该出面调解。可是现在地方政府往往以另1个利益群体的身份出现。很多开发项目都关系到政府的利益,包括个人贪污的利益和政府财政收入。这时候政府这个利益群体往往和外来者站在同1个战线上,做对牧民。
如果想做好牧区的环保工作,首先要疏通这3者之间的关系。以保护土著农牧民的利益为核心,限制外来者,让政府回到正确的位置上。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政府是人民的公仆,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