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牧区生态保护中软件建设问题
这里所谓的软件就是人的认识和观点问题。草原生态保护当中,建立正确的思想导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1直在错误的认识和观点(用农耕思想管理和开发牧区)的引导之下破坏了大量草原,那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摆正我们的观点了。
对于牧民来说,重新建设传承下来的草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还得要提醒1句,1说文化建设人们就会认为那是发展歌舞或者民俗旅游。生态保护不需要歌舞,也不需要旅游。而需要挖掘牧民生活中的生态知识,让他们找回来适应草原地区的完整的意识环节。建设好牧民的生态意识后应该增加1些现代的新兴知识,从根本上改变他们1些老套的认识,比如说法律意识、信息意识等。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重新认识生态,改变唯独追求经济利益的错误观点。
对于环保组织和其他的大众来说,首先摆正1个错误的观点:“过牧不是草原退化的原因,而是草原退化的结果”。然后我们做环保工作的时候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项目来限制牧区生态保护工作。生态保护不只是1代人或者几代人的事业,更不是1两个项目能够解决的事情。我们这个时代处在草原生态最有危机的时刻,我们所面对的不只是保护,还有治理和恢复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好长远的心理准备,做好长久的打算。我们是开拓者,为后来者要铺好路。其3,我们应该寻找破坏源,制止破坏源,这样才能避免下1步的退化。内蒙古210年来的生态保护中没有切除那个恶性肿瘤,病人能治好吗?从根源上治理才是真正的治理。有些环保协会和地方政府的做法是今天种点树,明天种点草,后天又围封1块儿地,这些都是表面工作。并不是说这些表面工作没有用,而是,如果破坏源没有治理好的情况下表面上投入什么都没用。正如对着得了癌症的人下皮肤药1样荒唐。
以牧民为核心,以政府和环保组织为扶手,建立起来草原生态保护的3方合作网络。
5.3牧区生态保护中的硬件建设问题
现在为了保护生态而所建设起来的硬件有:机井、人工配种点、人工种草种树点、资料基地等机械化建设;还有就是围封转移、圈养、轮牧等政策性的改变。这些硬件建设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时间和技术,可是没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这些对环保也许没有好的作用,而且对改变当地人的意识形态,没有起到作用,没能够让他们主动去保护生态。如果想让土著牧民自主保护生态我们应该从另1面投入资金,建设其他1些有必要的硬件。
我们的观点是:为了建设草原地区生态保护3合网络,首先得建设信息流通环节。其中草原之友尝试开展的信息站是1个比较适合牧区的流通信息的桥梁。若想让1个人主动地去做1种事情,就得先让他武装好脑袋。这是1个很普遍的道理。因此我们应该投入资金建立牧区的信息流通工作站。这个工作中包括各种信息的直接收集和发放,这样可以建立牧区和外界之间的桥梁。有人会问,我们的社会发展到这个水平了,难道还有人需要这种初级的设备吗?是,太需要了。正如以上所说,牧民不懂法,需要普法。其实除了法律以外牧民需要很多外界的信息。我曾经问过1个旅游局的局长,你们引进的西门塔尔牛是从哪里来的?他说不知道。这位参加改良牛种工作的政府官员自己都不知道这些“优良”品种的牛从哪里来的,牧民能知道吗?如果我们自己是牧民,这样不知情的情况下能保证它的性能吗?说起信息流通,1个主要问题就是语言障碍。牧民家里都有电视,也有收音机,可是他们基本上不看很多节目,多数都是因为看不懂。还有1个问题,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比电视和广播上的多得多,更及时,可是牧民无法上网查看这些信息。就算能上网也罢,也是同样的障碍,看不懂。因此我们主动去引导牧民,给牧民提供方便,让他们吸收有用的知识,自己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做比起给他们扶贫或者围封转移好得多。
建立信息流通站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组织人员进行各方面的培训。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法律、生态知识、国内和国外个地区的发展趋势的解说等等。这其实属于民间教育活动。
这是1个新的尝试,所以需要实践中积累经验,1步1步探索更佳的方法。几次牧区调查中牧民共同的反应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他们连西部大开发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都说,我们得不到及时的信息,与世隔绝。我自己是从互联网开始进入环保行列的,所以我相信人们从互联网上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在牧区建立信息站,有几个主要问题,1个是硬件设备,2是人员培训,3是各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这里需要投入资金,需要投入时间和技术。资金只能解决初步的基础建设问题,从长久角度来看的话更需要投入时间和技术(包括管理、翻译、硬件技术等)。
6、总结
生态保护是长久的工作,也是公众性的工作。长久地坚持下去和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是必定的1条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