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全球文化创意产业蜂拥而起,中国的文化创意理念也隆重而强有力地推出,文化创意阶层茁壮崛起;同时,从发展的环节看,内容产业已成了文化经济传播交流的“基础的基础”。数字化内容文化产业的未来有着巨大的潜力,其间存在着巨大的商机。而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基础十分薄弱,体制上延续计划经济的基本格局,仍然存在着的一些有形无形的壁垒:所有制壁垒、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地域壁垒,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打破壁垒,开创新的局面。 我国文化产业从“以文补文”、作坊式的“多业并举”开始,发展晚,起点低,包袱重,观念陈旧,“计划”色彩浓厚,行业壁垒深重,市场化程度低下。同国内经济领域和高科技行业相比,我国文化行业观念落后,视野相对狭窄,缺乏明确的市场意识,更缺乏宏观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意识。要想实现文化、经济、科技的协调发展,就必须选择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创意为王 但开新宇 大约在五、六年前,世界上还没有几个国家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在当代信息社会里,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命运会这样紧密地联系甚至取决于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形式的创意能力,很少有人能认识到,在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价值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在今天,这已成为一个基本的事实和发展趋势:文化创意理念的隆重而强有力的推出;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的全球蜂起和文化创意阶层的茁壮崛起。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当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的动向,对于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预期,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二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适时地调整产业比重,进一步推动三次产业特别是高科技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类高端产业群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发现和发明。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 Industry Creative Economy)或译“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早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 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但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的创意产业理念的明确提出者是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7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这个小组于1998年和2001年分别两次发布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 近年来,欧洲 、美国 、澳大利亚和其它国家发布的报告和研究成果大大丰富和推进了关于创意部门和创意产业的新观点。这些报告中创意产业部门的范围包括:广告、表演艺术、广播媒体、博物馆、软件开发乃至交响乐。一些经济学家对创意产业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调查,力图建立一门新的创意产业的文化经济学。文化经济理论家凯夫斯(Caves)对创意产业给出了以下定义: 创意产业提供我们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它们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绘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玩具和游戏。 凯夫斯力图描述和总结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在他看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经济活动会全面影响当代文化商品的供、求关系及产品价格。无疑,创意产业的提出建立了一条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适应新的发展格局,把握新的核心要素,建构新的产业构成的通道。 经济学家霍金斯在《创意经济》(The Creative Economy)一书中,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类都有自己的法律实体和管理机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每种法律的保护力量粗略地与我上述所列顺序相对应。霍金斯认为,知识产权法的每一形式都有庞大的工业与之相应,加在一起“这四种工业就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 (Howkins,2001,xiii) 。在这个定义上,创意产业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非常庞大的部门。有版权的产品(书籍、电影、音乐)带来的出口收入超过了像汽车、服装等制造业。正如霍金斯所说,“拥有主意的人开始变得比使用机器的人能量更大,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胜于那些拥有机器的人。” 另一位文化产业专家托斯认为,“创意产业”这个词汇的含义包括音乐、戏剧、卡通、唱片、无线电、电视、建筑、软件设计、玩具、书籍、传统、旅游、广告、时装、工艺、摄影和电影,这些东西都是国民总产值或国际贸易平衡的一部分(Towse, 2002; UNESCO, 2002)。 创意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 在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以各自独擅的取向、领域和方式迅速发展,展现了一幅创意产业全球蜂起的热烈景象。 在我国,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根本上看,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今天的创意产业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述国民经济中从事于利用人们的“智力资本”进行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的新兴产业。事实上,几乎所有保持了长久生命力的世界著名企业都是创意高度发达的企业,而多数世界著名企业家都是富有创意、推崇创意的企业家。研究表明,从事于诸如广告、建筑、交互休闲软件、音乐、电视和电影等创造性产业职位的人们,至少受过三级教育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可见,智力资本、创新和新的信息技术之间已经建立起复杂的深刻的联系。创意人才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目前,我国创意人才仍然十分匮乏,这已经严重制约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创意产业是建立在教育的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国民创造力的激励发扬。1998年英国国会在一个报告中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想象力孕育着发明、经济效益、科学发现、科技改良、优越的管理、就业机会、社群与更安稳的社会。想象力主要源于文学熏陶。文艺可以使数学、科学与技术更加多彩,而不会取代它。整个社会的兴旺繁荣也因此应运而生。”创造性的教育与开发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然而,相对于全球创意产业大国,我国的创意教育十分落后,僵化的学科体制束缚了创意教育的发展,必须迅速迎头赶上。 数字融合 高端起步 当代信息产业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产业,而是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的交融汇合。1990年代后半叶,全球知识经济与数字化的狂潮曾使世界欣喜过望,巨量的资金投入了网络业,全世界各行各业都争相到网络业来“烧钱”。结果新经济的泡沫迅速膨胀。在新经济的泡沫吹破之后,人们痛定思痛,深刻地认识到,在科技设施、技术手段和传播交互方式——即工具的问题逐步解决之后,传播什么或发送什么就显得极为重要。也就是说,作为“上帝”的消费者们需要什么消费什么,成了新经济发展的关键。事实证明,正是缺乏内容产业的有力支持,知识经济才落入低谷,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同样,正是短信这样最不起眼的“内容”以惊人的力量支持了新经济的复苏,支持了 IT业的再度崛起。 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等媒介产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取决于与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娱乐、休息的联系。没有千百万人需要或喜爱的文化的节目,没有与千百万人的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高新技术与新经济就没有了市场,没有了市场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发展的环节看,内容产业成了文化经济传播交流的“基础的基础”。 数字化内容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存在着巨大的商机。作为成长中的经济大国,中国如何在新一轮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全球化的文化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平台,实现数字化创新与数字化融合是一条必由之路。 这种跨越式发展首先应以数字化信息化高新技术带动文化的产业化。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近年来在世界媒介革命浪潮中奋力拼搏,IT业高新技术获得高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日益缩小。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在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上,紧紧追踪国际步伐,几乎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在技术与人才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这就奠定了中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基础、技术保障和人才储备。而且,目前,我国IT业、互联网和信息传播业的发展正迫切需要内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应依托优势,乘势而上,打破过去计划体制的“坛坛罐罐”,努力破除所有制壁垒、行业壁垒、部门壁垒和地域壁垒,高端起步,着力推动新兴数字技术支持的新媒体信息内容文化率先产业化,从新兴内容产业等高端产业入手,以数字化等高新技术促进文化的产业化,改造传统文化生产流通方式,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全面改革,实现整个行业的提升。 事实上,我们看到,我国起步仅仅几年的网络游戏,横空出世,2002年,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接近10亿人民币,增长率达到187.6%,付费用户达到400万,据IDC统计,网络游戏仅对电信业务的直接贡献就达68.3亿元。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网游市场达到近25亿元,2006年更可能创纪录地达到80亿元。不仅如此,网络游戏更是一个“引擎产业”,它正在带动相关环节迅速成长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互联网与数字化运用的新发展无疑昭示了内容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们对数字化文化内容的高度需求。网络文化从根本上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数字化生存的新方式。这就是说,现代传媒高新技术革命对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和艺术文化生态格局正在产生着以往所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当代科技的发展引起当代社会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而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则引起了原有文化生态格局的全面改变:不仅大量崭新的文化形式被创造出来,而且先前留下来的一部分传统的文化产业\企业形态也将有可能搭载数字化快车“升级换代”或全面更新。同时,网络文化这种新型的技术方式也塑造了适应这种新文化的一代新人、一代新的消费者和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它已经全面打开了中国内容产业的巨大市场。2004年是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广播影视工作的“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全国广播影视数字化和产业化得到了全面推进。 2004年在数字发展上,付费广播电视业务和多种信息业务得到快速发展,电台、电视台制作播出系统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得到快速推动,数字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广播覆盖的数字化和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频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数字发展年”使我国广播影视的制作、播出、传输、接收等各个环节数字化程度得到了明显提高,有线电视数字化试点城市全面进入整体转换,付费广播影视业务以及付费电视用户有了较大发展。而音像业、报刊业、会展业、艺术演出业、旅游业、传播咨询业等正在实施的数字化工程,也是这一总体战略的一部分。 从新兴内容产业等高端产业入手,搭建宽广的数字化平台,全面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先进文化生产力进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比邻侧目,还是破壁交融? 制度决定长期的社会经济绩效。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文化体制改革出现不对称或不平衡,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则滞后很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文化产业之间不平衡,要求对文化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而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要求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的首要问题仍然是计划体制与市场方式的矛盾,文化的市场改革将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体制改革应该也只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内思考和规划。稳步有序地向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放开文化市场准入限制;努力锻造在内外两个市场上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文化企业。政企分开、管办分开、现代企业制度等在经济改革中行之有效的改革实践应在文化领域积极推行和实践,经济、管理领域各个环节的成功经验和大量人才应全方位进入文化创新领域。总之,应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管理上的经验,逐步消除壁垒,在市场经济的主导框架内推动体制改革。 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与困境。这主要表现为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基础十分薄弱,体制上延续计划经济的基本格局,仍然存在着的一些有形无形的壁垒:所有制壁垒、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地域壁垒;市场化程度很低;并且,毋庸讳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文化产业发展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协调等众多问题。 同国内经济和高科技行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产业观念上相对落后,视野也相对狭窄,缺乏明确的市场意识,缺乏合理的富于远见的投资战略,缺乏宏观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意识,更缺乏国际竞争的实力。 相当长的时间里,文化部门的制度改革和产业改革相对封闭,往往是在行业和部门内翻来覆去,自我修补,很难走出开创性的大思路,大手笔。同国内成熟的经济行业和高科技行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总体决策、产业管理的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引进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缺乏成熟的经济行业中所拥有的强大的职业经理人团队。相应的,同国内经济和高科技行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经济运作方式、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个问题在西方各国以及日本、韩国都不构成问题,它们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行业准入的门槛相对较低,一旦推出富于诱惑力的投资和发展战略,就会吸引一大批投资伙伴,并建立一支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团队。 无疑,要尽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走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过去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比邻而居,老死不相往来,今日经济领域、高科技行业在改革开放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观念、人才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只要打破障壁,就可进行交流交融。当然,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跨越与经济领域各行业的差距,全面提高行业成熟度。 可喜的是,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已有新的探索。一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得到进一步推进,文化领域呈现出快步发展的崭新态势。2004年中央确定的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市和35个试点单位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如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一年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家股份有限公司由北京青年报社控股,由北京市文化局下属的 北京市文化设施运营管理中心、北京市教委下属的北京高校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北京电视台下属的北京电视事业开发集团、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四家企业共同参股组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曾到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调研,他指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制改造很有特点,积累了新鲜经验,在全国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个示范作用就包括了股份制改造等经济领域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式。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民营企业打破了所有制壁垒,已多方位介入文化产业。横店影视基地过去在许多方面遭受歧视,如今,许多不利于发展的限制已逐步取消,许多企业还得到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鼓励合扶持。民营企业已积极投入到影视的制作和发行中。 全面借鉴、移植和运用我国20多年来在经济领域中改革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所有制改革、行业管理方面的经验,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经济运作方式、现代企业制度、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被改革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将经济、管理领域各个环节的大量人才全方位地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改造原有文化企业,开展文化制度创新,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必将得到全面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