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陕西省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江上游,是一座建城史千年以上的古城,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1形成与发展 东关正街位于汉中老城东门外,是清代中叶以来依靠汉江水运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商业、手工加工和家居为主的街区,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成为汉中,乃至陕南之最大、最繁华的商业区,其影响与辐射力达毗邻的川、鄂、甘省区。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随公路交通发展,城市中心区西移,其商业地位减退,街区随之冷落衰败。 东关正街街道西起东门桥,是东大街的延伸,东至小关子,全长约2km,包括依附街道而发展起来的商铺和民居,形成汉中一个很大的综合旧城区(约30公顷),目前是市内唯一现存规模最大,集中体现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 1.2现状与难题 一方面东关正街对构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中心西移,新区规模的扩大,该区内旧屋年久失修,功能不全,环境恶化,居民不断外迁新区,更加破败不堪,已成了市内有名的“贫民窟”。 一方面“急需更新改造”的呼声日高;另一方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又使得规划者和建设者面对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建设的矛盾冲突,左右为难,小心谨慎,举棋不定。 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保护资金杯水车薪,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受利益驱动,难以扼制的无序改造与房地产开发热所导致的建设性破坏日趋严重,令人心痛不已! 面对这种局面,做不出好的规划,解不开历史街区保护与建设矛盾的锁扣,汉中“最后的东关”将会在“恶性循环”中消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也将会被我们自己革去。 2、街区特点 2.1街巷(道路) 由于东关正街是在人(畜)力交通工具和步行交通为主、建筑以土(砖)木结构为主的年代逐步形成的商业街,街巷尺度都比较小,与道路两侧的一、二层店铺房舍协调一致,给人以亲切宜人、狭长幽远的感受。尽管一些沿街店铺多次经过翻改,许多已面目全非,但其平面布局及其建筑结构形式基本上仍保持着原有的整体风貌(风格)。 2.2建筑 (1)户为单位 沿街面宽窄,最窄的不足5米,进深长,最深长达50余米,形成多进院落:一进多为商用、会客之公共活动空间,二、三进为居家私有空间。(详见《古城遗韵》第11页东关正街7号,第12页东关正街41号照片) (2)前店后坊(居)、下店上居 一般沿街为经商门店,其后院为作坊或居住房;凡二层者,下层为经营门店,上层为居室。 (3)围合天井 沿进深方向两侧布置的厢房,由横向过厅、正房分割成多进院落,屋顶相连,并围合成“院落天井”和二层平面“回廊”(详见《古城遗韵》第11页东关正街7号、第12页东正街41号照片)。 (4)风火墙 风火墙是高出(瓦)屋面的防火分隔墙,以防邻户起火, 祸及自家,呈阶梯状。(详见《古城遗韵》第21东关正街街房风火墙照片) 东关正街区域的建筑除部分1980年代后新建的少量砖混结构房屋之外,大量建筑仍为砖木结构的一~二层青砖瓦房,建筑密度极高(50%—60%)。 2.3文物古迹 东关正街西段北侧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净明寺(遗址),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寺内东塔、门楼、照壁及部分建筑(改作他用)仍存。 2.4、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房屋破败,急待修缮、改造 位于街区(约20Ha范围)内房屋总面积约 平方米(其中直管公房约 平方米),由于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瓦、土坯、木材,强度低、耐久性差、年代久远,多数木构件(梁、柱、楼板)腐蚀严重,屋面渗漏又导致砖、土质墙体受浸蚀,出现局部 坍塌,芨芨可危,每至夏雨季节更为甚之,当地居民要求拆迁改造的呼声日高。 (2)市政及公共设施功能不全,陈旧老化 ·交通:区内道路布局与区域环境严重不适。东关正街东西向长达近2KM,宽仅6—8米,无南北向道路分割,人车混流,拥挤不堪。 ·给排水:多数深宅大院为多户集中取水,无排水设施,雨、污水仅靠院落中窑井渗水,暴雨季节水患时生。 ·电力:线路布设混乱,陈旧老化,超负荷严重,曾发生多起电线火灾事故。 ·无公共活动空间 由于 建筑密度过大,无绿地、广场或其他开敞公共活动空间。 (3)文保单位保护不落实 净明寺内现存(宗教)建筑被其他单位长期占用,寺区范围内用地不断被侵食,周围环境不断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