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三大构成”自20世纪七十年代末进入中国,之后就在设计基础教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三大构成”不能承受设计基础教学全部的重任,人们对它的期望过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基础图案教学的冲击;二是催生出一个单一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三大构成;突异过程
“大一”立勋
1979年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就在故宫和天安门广场上,一个用塑料袋实施的行为艺术作品在人们的惊奇、疑惑、不解中展示,与此同时,相同的装置手法也在长城、颐和园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狭小的草坪上出现。策划这一次中国内地第一次行为艺术事件的是香港艺术家郭孟浩,他是随香港大一艺术学院院长吕立勋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之请,来京作学术交流的,行为艺术是这次交流活动之外的即兴之作。而真正担当这次学术交流主角的是吕立勋,他将要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授二门课程:平面设计基础和立体设计基础,即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为期一个月。
4月中旬,开讲第一天,在挤满了师生的教室里,有两位工艺美院的中青年教师认真地记录着讲课内容,一位是陈菊盛,另一位是辛华泉,他们是日后名闻中国内地设计教育界的两位教师。也许是他们第一次直接接触构成教学,显得如此专心,记得一丝不苟。尽管吕立勋生硬的普通话表达并不准确也不流畅,但他的讲课还是获得了相当的成功。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建立的中国惟一的一所专门的设计艺术院校,是中国设计的最高学府,当时可谓专家云集、名师遍布,吕立勋的讲学并没有获得专家们的认可。二十年代留学法国的庞薰琹副院长对展出这次教学的成果提出了意见:“不要全展出模仿香港老师的作业,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东西,同学自己创作的东西。”也在法国留学,五十年代抛弃香港几间工厂返回内地任教的郑可教授甚至说:“包豪斯是失败的”。但是,当时大部分年轻人坚信,他们找到了设计现代化的方法。
回到12年前,1967年,31岁的吕立勋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进修“艺术设计证书课程”,修业期为一年,共360个课时,每周二次,每次听课2小时。他在这里学习了设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担任基础教学的是刚从美国学成返港的王无邪。进修期间,吕立勋还结识了靳埭强、韩秉华等,他们后来都获得设计结业证书,成为香港第一代杰出的现代设计师。
吕立勋是广东鹤山人,小学毕业后在香港一间影楼学艺,有较好的艺术基础,自研修设计课程后,多次在设计比赛中获奖。六十年代末,香港的设计师以外国人为主,他感到了培育和启蒙本地设计人材的重要性,于1970年在香港成立“大一艺术设计学院”,自任院长。当时他认识到德国包豪斯学院是将设计与工业相结合,而香港是个商业社会,他的学校可走设计与商业相结合的道路。不到10年,“大一”就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师,获得了香港社会的认同。就这样,香港这所专门的艺术设计学院,引起了刚刚复职的张仃院长的注意,两院合作交流的方案随之而定。
吕立勋在北京的讲课一开始是从元素入手,从概念元素到关系元素,再引出基本形与骨格,强调有规律性和非规律性,有作用性和非作用性,然后是发射、特异、密集、肌理及矛盾空间等等,一系列新的概念、新的词汇在当时令听课者目不暇接,有些人如入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以然。
二年后,一本由陈菊盛编著,中国工业美术协会作为“内部刊物”出版的《平面设计基础》风行全国。现在看来,这是一套十分简单且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初学设计者,如何对形象及空间作灵活多变的编排,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编排去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始于包豪斯的形态分析教学被概括、简化、定型为八种可变关系,操作起来十分简便。而设计制订这一教程的并非吕立勋,而是他的老师王无邪,一位在香港设计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