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硕士毕业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幼儿食趣培养的家庭干预分析”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随着早期教育重要性被父母们接受、认同,家长送孩子入托成了教育的一大热点。而重知识轻能力、重技能对生活教养的忽视,已经成为阻碍幼儿园保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幼儿的饮食进餐培养方面,家长的饮食理念及饮食习惯无不影响幼儿园的饮食教养工作。
一、幼儿饮食问题原因
(一)父母情绪化的饮食习惯父母在饮食方面的习惯兴趣、言行好恶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为父母有声或无声的榜样时刻起着示范的作用——父母说最不喜欢吃这个或在行为上表现出拒绝,孩子就以父母的评价为间接经验,形成“这个一定不好吃,要不爸爸妈妈怎么不喜欢?他们都不吃,我也不喜欢吃这个”的概念。
(二)不科学的膳食喂养观念父母经常用成人的喜好代替孩子的需要;用书本教条照本宣科,照搬使用。尤其熟营养品补品等跟着广告走,被动育儿。
(三) 自己成长过程中客观及主观造成的偏食挑食导致不广泛的食趣在餐桌上不时听到成人脱口而出的不吃这不吃那,喜欢吃甜的,酸的,苦的??成人说来很自然,毫不顾虑有没有年幼的孩子在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本来没有接触过的食物,在心里形成了拒绝暗示。成人好比是一盒五彩的画笔,如果偏爱单色,孩子的食趣就是单一色,就出现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结果就导致孩子身体需要的营养不均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长期如此今天不吃这,明天不喜欢那,就阻碍了孩子尝试多种食物的兴趣,食趣就变得狭窄单一。
二、专业引领,互动合作
幼儿园找到了影响幼儿食趣的问题症结,要及时从专业的高度有针对性地引领解决家长干扰,达到合作共赢。
(一)引领条件成熟可行专家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总和。今天,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家园合作,同时1+1> 2的效率大家都非常认可。所以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幼儿园要在幼儿营养饮食的兴趣上,主动出击,主动伸手,主动应答,为家长提供服务培训,取得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才能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引领环境有效保证幼儿园和家庭是影响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这二者的要求和谐一致,所提供的幼儿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二所学校,老师就像孩子的妈妈,用理智的教育和爱,传道授业解惑育人。所以幼儿园和家庭的纽带要紧密相连,两个环境一个要求,为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兴趣营造好的环境。
(三)引领专业队伍人员从幼儿园人员队伍角度来看,专业的教师队伍、保健医队伍、饮食制作队伍都具有行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从膳食营养计算到带量食谱制定,从食物采买到科学制作,从进餐教育到培养食趣等等,科学规范井然有序。因此,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指导工作时,幼儿园要使用尊重合作原则,善用沟通分享策略,采用换位移情方式,引领家长,达成育儿共识。
(四)引领理论基础成熟‘从1997年开始,中国营养学会先后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三个技术性的标准,指导公众如何合理膳食。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适合我国人群的膳食营养标准。幼儿园依据这些理论标准,进行引领:让家长知道四大饮食习惯误区——误区一:炒菜时多放油、糖、盐,讲美食不讲营养。误区二:肉类消费猛增加,饮食结构西方化。误区三:明知油炸食品不健康却贪图味美照吃不误。误区四:早餐太少晚餐太饱,一日三餐分布不均。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和包含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300—500克;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400— 500克和100— 2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125—200克(鱼虾类5O克,畜、禽肉5O一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100克和豆类及豆制品50克;第五层塔尖是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
让家长知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不同人群的膳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掌握幼儿与学龄前儿童膳食:幼儿与学龄前儿童要每日饮奶,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幼儿每日饮奶或相应的奶制品不少于350毫升,还要注意吃蛋和蛋制品、半肥瘦的禽畜肉、肝类、加工好的豆类以及切细的蔬菜类,每周可吃一些动物和海产品类食物;学龄前儿童食物的分量要逐渐增加,并且逐步进食一些粗粮类食物。让家长知道饮食兴趣习惯培养三个阶段,7天是强化期;2l天是固定期;98 天是习惯成自然期。所以,幼儿园与家长交流时要指出从一入园的小班开始进行饮食有序安排,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