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学网硕士毕业论文为您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讨究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违约现象参考,解决您在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讨究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违约现象学习中工作中的难题,参考学习。
摘要分析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违约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减少违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违约;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高校毕业生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择业过程中,时常发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后,由于各种原因,在到用人单位报到之前又主动提出解除协议而另找其他单位签约的行为。虽说部分毕业生违约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重新组合、优化配置的过程,但违约毕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进人成本及学生自身的就业成本,也造成了学校和个人信用的损失。分析医学院校毕业生违约的原因,思考相应的对策,减少一些不必要发生的违约事件,对做好高等医学院校的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违约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议实际上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于就业意向的初步约定,是对于双方的基本条件以及即将签订的劳动合同的部分基本内容的大体认可,并经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部门同意和签字。它的基本功能是给当事人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预期,表示在通常情况下,毕业生将不再选择其他单位,而用人单位也不会再用其他人代替该毕业生,同时,学校也不支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改变承诺 。但是由于从签订就业协议到正式报到就业之间通常有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可能会出现毕业生改变就业决定,解除原先的就业协议的行为,于是就出现了毕业生违约现象。
社会舆论经常将违约责任归咎于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相关的就业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其实,笔者在高等医学院校从事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中发现事情并非都是如此。影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违约的因素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各个方面。
1.1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
上个世纪80、90年代,医学专业炙手可热,加上“文革”前大学毕业的医务人员又恰好处于退休高峰期,医学类毕业生供不应求,许多医学生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大多抱着追求高薪、舒适、名气的心态,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大量扩招,医学院校近几年也进行了连续扩招,结果使医学类毕业生迅猛增加,对医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科技的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机构和用人单位对医学生学历层次和技能的更高要求,使各大城市医疗机构对本科医学生的需求趋于饱和。
然而,医学生就业观念的更新却未跟上就业市场迅速变化的步伐,他们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观念中还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理应拥有一份好工作。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及其家长都认为,高考时高分进入医学院校,毕业时一定要想办法进入理想的医院工作,目标定位于大城市、大医院或是县、市级医院,不愿去乡镇卫生机构、民营医院。而独立学院的学生,虽说不如一、二本的学生有优越感,但他们的教育成本投入相对更高,期望的收益自然也会更高。尤其是那些收入微薄的家庭会想尽一切办法供孩子读书,都寄希望于孩子大学毕业后能找到高薪工作,给家庭经济带来一定的缓解。跳出农门、留在大城市、“有钱好办事”等社会观念深刻影响了医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择业心理。
笔者多次对本校医学类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样本总计500人次)显示,80%以上毕业生期望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就业;选择到西部地区工作的不到5%;期望第1年的月薪在2000以上的占了70%;而且农村来的毕业生几乎都不愿意回自己家乡工作,认为那样“会被别人看不起”、“父母会感到脸上无光”、“无颜见江东父老”等。像这些对工作单位、区域发展环境、待遇等要求比较高的毕业生,择业期望值高,若有他们更心仪的机会出现,即使已经签约,也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