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思想汇报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进展”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落水村分为落水上村、落水下村,上村靠山而建,下村傍湖而居,[1]下村发展旅游较为完善,其主要经营者为摩梭人,但目前经营模式效仿外来商业模式,缺少民族特色且品质还不及里格村;里格村坐落于狮子山下,是泸沽湖北缘湾内一个美丽的半岛,三面环水,一条小路与湖堤相通,环境十分幽静,[2]其主要经营者为外来商人,商业化比落水村严重,摩梭文化几乎荡然。
(一)落水村现状
民俗文化,民俗活动展现形式单一,目前落水村仅三种民俗活动展示,即拉马、划船、歌舞篝火晚会,活动对外展现略显简单,无法让人深层次了解民俗;缺乏摩梭文化对外展示的平台,整个落水村基本无文化展示场所,来此的人,是对其民俗文化深感兴趣的,但现在只剩下满目琳琅的店铺,让怀着好奇心来探寻摩梭文化的游客倍感失落。景观营造,建筑大体保持木楞结构,但建筑密度较大,丢失了原本建筑与建筑之间保持距离的格局形态,使之既不利于木结构的防火也给人压迫感;沿街造景单调、乏味,缺失民族景观塑造,目前为两种处理方式,沿街设休息坐凳、悬空亲水平台;景观用材过于现代化,道路与驳岸采取规则的青石板,使景观质感失去了淳朴感。植物景观,缺乏整体规划,植物造景整体性杂乱、局部缺乏美感;停水植物造景效果不明显,岸边景观较生硬;滥用耕地改造为建筑用地,导致村民经济林木的减少,减少村民农业产值,环境也遭到破坏。建筑构造,建筑外观属摩梭居住的木楞结构,但局部形式已发生改变,传统的摩梭建筑楼层为二层式,但为满足游客人流量,如今三层、四层房屋也拔地而起,破坏了泸沽湖的天际线;建筑内部格局也与传统也背道而驰了,原来的祖母房、经堂、花楼、草楼围合而成的三合或四合院改成了宾馆标间的形式,内部装饰随即也变得毫无摩梭特色;材料在细部上,抄袭外来商人房屋处理方式,融入现代材料,破坏了建筑的原汁原味感,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二)里格村现状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活动表现较为简单,目前此地有一家艺术剧院,每晚上映着风情、人俗的表演,用商业的形式来表现泸沽湖的内涵,除此之外,无其它民俗文化展现。景观营造,建筑景观形式繁、杂,民族特色丢失,出现多种形式外来建筑样式;商业景观形态无摩梭特色,多种外来商业形态出现,如西洋酒吧、咖啡厅、家庭旅馆布满整街道;交通组织混乱,人车无分流,缺少安全考虑并降低景观品质;景观细部民族特色缺乏,小品、栏杆、台阶等设计与选材过于现代都市化,与环境不相符合。植物景观,植物整体规划性欠缺,植物景观呈现散落状,植物栽种随意性强,造成植物景观从空间上看显得小气、杂乱;植物景观艺术性、美感性不够,现有植物群落营造景观方式略显单一,缺乏植物造景艺术与美感的构造,并且植物组合层次少、品种少、颜色少。建筑构造,摩梭建筑的本质遭到破坏,建筑形态已变样,由传统的四合院形式,正面可观的为三面屋顶,而现在却出现多个屋顶,改成“小洋楼”的样式;建筑内部结构,也并非四合院或三合院形态,楼房样式的小木楼是里格村建筑样式最为突出的变化,但这种形式的变化与传统不相符;建筑材质上的质感消失,玻璃材质大面积地用于门、窗等,失去了木头门、窗的纯粹感。
如此下去,落水村、里格村都将失去传统民俗、文化,他们将失去人类宝贵的历史财富——母系氏族的活标本,他们将失去旅游发展的大好前途。泸沽湖发展旅游业优势点就是民族文化特色,而民族文化旅游是以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现异质文化,追求纯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3]只有如定义所贯彻,景区才能可持续发展而且母系文化也可得以保存。由此可见保护传统文化将首当其冲,并以此为前提,发展落水村与里格村为不同性质定位的旅游村落,即落水村——展现摩梭人民俗风情的村落;里格村——文化艺术与创作的村落。使两村落在即保护摩梭民俗的前提下,又具不同旅游价值点,让保护与进步同步发展。
(一)落水村的保护与发展
民俗文化,丰富民俗活动展示,保留原有的传统项目拉马、划船、歌舞篝火晚会,并将此与饮食、手工饰品、民族服饰等串联一起,组成活动一条龙的形式,使原有单薄的活动表现形式变得丰富;增加文化展示平台,让来于此的游客不会是走马观花,而是能了解摩梭民俗、文化,并能体验摩梭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现:一是修建民间艺术展览体验馆。一方面展出摩梭人文化、生活、娱乐等各方面,如年满13岁的男孩与女孩需参加的成人礼,至此之后便可以社交等。“走婚”并非乱伦,他们有较好的道德约束。另一方面提供游客体验摩梭人生活状态的设施,如走婚体验,这样才能切实地让游客感受历史博物馆并不枯燥。二是在落水村经营旅店的摩梭人,利用自己的优势所在,熟知摩梭生活的各方面,因此要让下榻旅店的游客吃上本土饮食、住上摩梭最纯正的民居、玩上当地特色娱乐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而且也能与外来经营模式的里格村形成有利的竞争。景观营造,保持建筑之间一定的距离感,严禁在建筑与建筑之间见缝插针,破坏原有的植被,修建建筑体,使整个建筑节奏过于紧密,且摩梭建筑主要材料为木材,狭窄的建筑间距对于火灾防范也不利,将会给摩梭人带来财产与生命的安全性更大,另外过于紧凑的布局使摩梭人失去了原有的山水构架——有山、有水、植物环抱人家的美好画面,舒适性遭到破坏;丰富沿街布景,增加园林景观小品与雕塑组合在其中,营造摩梭人生活场景画面,做到处处有景,使游客真正能做到在沿街中能赏建筑、看风景、品民俗的三重感受;景观材质上应选用本土用材与原生态的材料,道路以及沿湖驳岸还原生态状态,勿用规整的青石板等,使环境贴近原本摩梭人的生活。植物景观,应将落水村整体、组团规划考虑,运用当地的草本植物为主、本土树种为辅的植物配置,打造成花香四溢、绿树成荫的植物景观,营造出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湖畔村落;加强停水植物的配置,选用本土停水植物种植于岸边,弱化硬质驳岸,丰富湖畔边的造景,使湖水更加生态、灵动;严禁将耕地变为建筑用地,当地居民反映,为发展旅游业,将自家的耕地变成了商业用地,但经济效益却不是好,耕地也失去了。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需加强力度管制,采取村民合作的方式,保留耕地,栽种经济林、果树等,不仅能增加当地人农业收入,也有利于形成景观的错落、层次感,最终能保护周边的山水构架。建筑构造,保留木楞构造,整条村落的建筑外观大体形式需保持一致,具体形式,每家可有区别,但在风格上应属于当地特色形式,外观保持传统的木楞结构,限制楼层高度,不能超出4层,二层为最佳,需保持建筑在不打破原有的泸沽湖的天际线,使之大体发展维持在一定的基准中;落水村建筑内部空间,需恢复与保留原有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围合方式,在满足游客居住所需的现代化设施前提下,内部空间结构,正房、厢房的组成尽可能保留,内部房间陈设按照摩梭当地家庭的布局形式,如不同房间的也能为游客提供不同感受与规格、档次,使之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室内而且也能为当地居民带来市场竞争力、增加收入;材料选用本地特色材料,避免现代工业文明材料,如玻璃、钢铁等运用于门、窗,使建筑失去摩梭建筑的淳朴感。
(二)里格村的保护与发展
民俗文化,丰富里格村的民俗文化,使其展现出来的既有具有摩梭特色又与落水村展现的有区别,根据里格村经营对象为外来商人,他们对当地风俗、文化相对于陌生,但他们具有较好的商业经营模式与理念,熟知如何包装,将廉价的物品具有较好的价值,因此这部分人应与当地摩梭人采取合作、互利的方式对现有的摩梭的娱乐、服饰、饰品、手工艺品,进行再次加工与创作,将其特色民俗文化在修饰后的具有较高的美感、艺术性,能具有对外展示、宣传的良好功能。这样不仅继承发扬了传统,而且与落水村发展形成不同。景观营造,杜绝将外来样式带入里格村,建筑风格整体上需是摩梭建筑样式,细部上可突出特色,但特色也需属当地特色;改变原有外来商业形态,咖啡厅、西餐厅等,将传统手工艺、服饰、饰品等加工再创作,西餐厅、咖啡厅改成当地的饮食餐厅,使之具有一定适当性,与大背景相吻合,还区别于传统模式——落水村的景观商业形态;景观细部需遵循当地特色,小品、栏杆、台阶等设计与选材都因是本土风格与材料,在此基础上,可以再加工、设计,使之具有一定的美感与艺术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与大环境相合。植物景观,在植物搭配上,以本土植物为基准,规划要整体考虑,避免植物景观出现散、乱、碎的情况;设计植物更具艺术与美感性,增加植物组合层次、品种、颜色,选择本土植物无需修剪并有一定的观赏效果,目的是,营造一种野趣感,最后注重色感、美感、质感的搭配,需考虑植物季相变化,游人在其中能感受春、夏、秋、冬四季植物的姿态,使游客在其中能感受到富有艺术气息的植物配置。
建筑构造,在整体风格上,里格村应保持木楞房的基础样式,结构应属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态,所有的样式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创作,使里格村能做到虽内部格局可能与传统不同,但大体形式是相同的;统一材质,尽量需用本土材料,少运用玻璃、钢铁构筑建筑体,木材因最大限度采取本土木材资源,保持木材本身的质感、颜色,使之能在大体形式符合摩梭建筑样式,让建筑的整体感更具本土性。四、结语综上所述,只有将落水村与里格村通过民俗文化、景观营造、植物景观、建筑构造四个方面统一保护,在母性文化总领下发展旅游,将落水村发展成展现摩梭人民俗风情的村落,里格村发展成文化艺术与创作的村落,在保护之中求发展进步。否则,这种表面、肤浅的旅游开发就将把重要的母系文明所吞噬,最终旅游业也会穷途末路。就目前来说,优秀的传统村落就相当于一副祖传的名画,但许多建设行却把它变成一张毫无价值的印刷品。[4-5]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是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更为核心的是保存它承载的文化。[6]母系氏族这块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它是泸沽湖摩梭人最为宝贵的财富,它也是这个地区走出家门、国门的必要条件;而发掘传统村落文化的存异性,是泸沽湖与泸沽湖的旅游业双赢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作者:金鑫、樊国盛、陈坚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进展责任编辑: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