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是一个数量庞大而又十分特殊的阶层。据保守估计,农民工有6000-8000万人,他们亦工亦农,亦城亦乡,非工非农,非城非乡。显然,农民工是我国政治稳定和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我们考察公民政治参与时,不可忽略的重要阶层。同时,农民工自身的特殊性也使现有的关于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和工人(市民)政治参与研究的结论与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实际状态有着显着的差距。
因此,考察农民工阶层的政治参与状况,既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着显着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在流动中自身的政治素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的特点是什幺?他们的民主政治权利能否在流动中得到实现?为了了解和回答这些问题,2001年春夏之际,我们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对农民工作了随机性的问卷调查,一共获取有效问卷753份。
一、“体制性边缘人”:农民工的生存状态
在考察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因为我们预设,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与其生存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1.人口特征
1)性别:男性420人,占55.8%,女性333人,占44.2%。
2)年龄:绝大多数是年青人,18-35岁的年青人占了总数的69.7%。(详见表1)
3)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文盲、半文盲有51人,占6.8%;小学有117人,占15.5%;初中有377人,占50.1%;高中或中专的有169人,占22.4%;大专以上有34人,占4.5%。(有5人未回答)
2.就业分布、流动年限和收入
1)就业部门分布:由于在调查前,我们预设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状况与其就业的部门有关联,因此,在调查时我们不仅调查了街头的流动人口,还特意选择了一个国有棉纺厂调查其雇用的农民轮换工。调查结果是,在国有或集体所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占22.2%;在个体、私营或“三资”企业工作的占26%;自己做生意的占18.2%;打零工的占25.2%;其它占6%。(详见表2)
2)流动年限
调查对象中多数外出时间不满2年的占32.3%;2-3年的有30%;4-5年的有15.8%;6-8年的有8.76%;还有12%的人外出年限在8年以上。(9人未回答)
3)收入水平
调查对象的收入水平主要在200-600元之间,占了总数的53.1%。也有一部分农民工收入较高,8%的调查对象月平均收入在1001元以上。(详见表3)
3.社会生活
1)与城乡社会联系
农民工的户口在农村,但是他们工作、生活都在城市。空间的距离、利益关联的紧密性下降和自身的变化,使得农民工与家乡的关注总的趋势是日益下降或减少。对家乡的事情持“很关心”态度的人,只有211人,占28%:“比较关心”的有225人,占29.9%:“关心一点”的有239人,占29.9%人;当然完全不关心的人所占的比例也不高,只占8.6%。
(还有1.8%的人未回答)。
城市生活、工作的经历也在改变着农民工的思想观念。他们对家乡的社会认同程度在下降。比如,在问到“您现在对家乡的风俗人情、观念、行为等还看得惯吗?”时,只有1/3多一点的人认为“基本都看得惯”;有47.6%的人回答“有些看得惯,有些看不惯”;有10%的人则回答“基本都看不惯”。(详见表4)
与农民工对家乡的关注和社会认同下降相反,他们对城市的喜爱程度较高。调查表明,农民工与市民的交往并不密切,与融入城市还有相当的距离。只有17.7%的人与市民有较密切的来往;45.9%的人与市民有交往,但只是一般的工作关系;25.2%的人很少与市民交往;有8.1%的人与市民没有交往。这表明农民工还没有进入到城市原生社会体制中去,市民和农民工之间的隔阂依然较深。这既可能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有城市和市民的原因。
但是,这并不妨碍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喜爱和认同。有27.8%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很喜欢”
城市的生活,有36.1%的人认为“有点喜欢”城市的生活;而表示“不喜欢”的只有6.2%。
(详见表5)因此,有近半数(45.7%)的调查对象表示希望把户口迁到城市来。不希望的有16.1%。(详见表6)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