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芜湖 下岗职工 调查
芜湖市是安徽省东南部的一个中等城市,是皖南的工商业中心和交通运输枢纽,有人口69万。1999年前后,我市开展了大规模的企业改制和职工下岗工作。5年时间过去了,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试图尽量客观、真实地回答这个问题。
一、本文所称下岗职工的概念和调查的范围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劳动保障部的统一规定:下岗职工是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它任何工作,在社会上没有再就业,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本文不是在这一统计学意义上使用下岗职工的概念,主要因为我市大部分下岗职工已经在几年前通过“买断”等方式与原用人单位脱离了关系,完成了“身份置换”,明显不符合上述规定。然而,曾经在国有、集体企业的工作经历、尤其是长期的工作经历,已经在他们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一旦下岗,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社会上,他们仍然自称是下岗职工,而且一般人也认同他们为下岗职工。因此,本文是在社会学意义上更加宽泛地使用下岗职工的概念,是指从原国有、集体企业中分离出来,失去了原单位稳定的收入、相对优厚的福利待遇以及各种保障,并且今后基本无望再回到原单位中去的职工。据我市劳动保障部门的估计,这样的人在我市约有5万多人。
我们根据不同情况,将下岗方式划分为买断、内退、“两不找”、解除合同、发生活费等5个类型。不同类型有重迭部分,如买断也是一种解除合同的方式,但买断主要指老职工而言,而解除合同一般针对全员合同制以后进单位的青年职工,具体确认有填表人作出,但每人只能认定一个类型。统计表明,买断的类型最多,占总数的80%。这说明我市的企业改制工作较为彻底,绝大部分下岗职工已经完成了身份置换,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
本文的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方法进行。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5份,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较高。问卷大部分在下岗职工较为集中的工业干道和河南地区发放,少部分通过各种渠道分散发放。样本的男女比例为52:48;年龄段:40岁以下的占33%,40-49岁的占42%,50岁以上的占25%,基本符合下岗职工的情况。我们注重了发放对象的可靠程度,党员的比例比较高,约占20%。下岗时间我们选择了改制较集中的1999年为界,1999年以后下岗的占63%,1998年以前下岗的占31%。文化程度,高中及中专层次的最多,占45%,初中及以下的占37%,大专以上的占18%。原单位职务,中层及以上干部占16%,一般职工占72%,专业技术人员占10%。以上各组数据均有少量因未填写而难以确定。
访谈20多人,以熟人或熟人介绍入户访谈为主,访谈对象对我们有较高的信任度,因此访谈内容比较深入和广泛,获取的信息也更加真实。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我们尽可能选择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层次的对象,如原单位的负责人,军转干部,车间主任,班组长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等。在问卷的设计和访谈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主要围绕下岗职工的就业状况、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进行设计安排,并重点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力图从这三个方面尽可能客观地描述出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
下岗职工是个历史概念,作为群体,他们中的一部分正在、并仍将继续分化,或是走向成功,成为老板和业主;或是退休养老,成为退休职工。但历史不会轻易翻过,下岗职工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是我们的同学朋友,他们中的大部分,仍将会生活在我们周围,作为一个群体,显示出他们不同于其它群体的生存特点。我们调查的意义正在于此,从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中可以检讨我们工作的缺陷和对这个阶层的伤害,使我们今后能够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下岗职工的就业状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下岗职工来说,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我们的问卷统计表明,我市下岗职工的总体就业率为58%。由于我们的统计包含了买断、内退以及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这一比例显然是比较高的。其中在国有单位就业的占30%,在股份制和民营企业中就业的占27%,干家政和个体劳动(如摆摊开店开出租车)的占42%。这一情况说明,我市下岗职工对再就业的态度十分积极,个体劳动占了最多;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市民营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比例大大低于全国60-70%的水平。
按性别划分,女性下岗职工的就业率明显高于男性,为61.9%,男性为54.9%,而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就业率高达92.86%。这一现象颇值得研究,它说明市场对女性、尤其是高素质的女性比男性更易于接纳。文化程度对就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统计表明,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下岗职工的就业率为68%,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的就业率在57%,而初中几以下文化程度的就业率仅为43.7%,可见就业率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然而年龄因素对就业率的影响则不易判断,40岁以下的就业率为67%,41-49岁年龄段的就业率为46.5%,而50岁以上的下岗职工就业率达到50%。在工作介绍方面,有50%的人是自谋职业,32%的人是由亲戚朋友介绍的,只有17%的人是由劳动部门和职介所介绍的。
下岗职工的求职态度较为积极,有27.6%的人“干什幺都行”,57%的人认为“有合适的工作会干”,认为“低于400元或不合适的不干”的占14%,另有17%的人认为“工作不好找,也不想找”。下岗职工在求职过程中大都经历了1次以上的转换工作,最多的达30多次。有56%的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不足2年,34%的人甚至不到1年。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下岗职工个人创业之路是充满艰辛和风险的,成功的人并不多。而在近些年来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浪潮中,多数新岗位对下岗职工是排斥的。与大专院校毕业生和涌进城市的大量农民工相比,下岗职工在就业市场上并不占有优势,因此他们即使就业后收入也普遍不高,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占了62%,500-1000元的占33%,1000元以上的仅占5%。较低的收入势必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水平。
三、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
调查表明,有65%的下岗职工家庭总收入低于1000元,只有4.8%的家庭收入超过2000元。下岗职工的家庭结构较为简单,81.5%的家庭人口在3人以下,但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双下岗的家庭相当多,占了71.4%,这无疑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与此相对应的是有7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与5年前相比,生活水平没有改善,甚至下降了,有25.3%的人认为有些改善,认为改善较大的仅占被调查对象的3.5%。
调查还表明,下岗职工的住房情况较好,有67%的家庭住房是成套的,且人均面积大于10平方米,只有23%的住户人均面积少于10平方米。另一项统计也印证了这一情况,在有16个答案的“您的主要苦恼”的问题中,仅有19.4%的被调查者提到住房太小,占到第9位。然而,在吃穿方面,下岗职工的生活就显得比较清苦了,66%的人基本不在饭店或排挡吃饭,而86%的人购买衣服是为了“日常穿戴”,买衣服是为了赶潮流和经常在饭店或排挡吃饭的各只有3人,占被调查对象的1.7%。
为了客观地了解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栏“您的主要苦恼”的问题,16个答案要求选择3个。经统计,选择最多的答案是“没有医疗保险”,占58%,这与后面的问题“对政府的意见和要求”中的答案是一致的(下文 详述)。位于前三位的还有“收入少”,占48%,“孩子教育支出太多”占40%。位于4-6位的答案分别是“没有养老保险,今后生活成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缺乏安全稳定感”。这些苦恼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他们从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后,丧失了安全稳定的收入和各种保障,他们大多处于中年,孩子在求学阶段,生活压力大,收入的中断或减少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很大。但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险的缺失,对他们生活产生现实或潜在威胁。在6个选择答案中,有3个与社会保障有关,可以明显看出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另外,教育支出成为第二位的问题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它既说明了下岗职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说明了教育费用在近年上涨太快,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有文章反映,社会上也流传一种说法,认为下岗职工因为生活压力的原因,引起家庭破裂的不少。但我们的调查却否定了这一说法。在上述“您的主要苦恼”问题的16个选择答案中,被调查对象选择最少的就是“家庭感情不和”这一选项,在175人中,只有5人选择了它,占2.86%。另外,问卷的婚姻状况表明,未婚、离婚、丧偶的仅有12人,占6%。虽然我们不能确定离婚的人数,但90%以上的下岗职工家庭比较稳定,婚姻破裂并未成为下岗职工的主要苦恼,却是可以肯定的。
转贴于 myedu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