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安经济发展和城乡就业的现状和形势
(一)延安的经济正在走一条快速发展之路
“九五”以来,延安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实施“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调整结构,突显特色”的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开发主导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较快发展。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6.26亿元,财政总收入24.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3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 0: 5. 3: 2.7,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 30%,发展速度显着,发展方向正确,已经为赶上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奠定了十分有利的经济基础。
就工业经济的发展来看,延安的工业经济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卷烟、煤炭、电力四大骨干产业为主体的体系,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2户,主要产品有汽柴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卷烟、变压器、水泥、钢材、电线、电视、白酒、陶瓷、服装、中成药等50多个品种。2 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22.13亿元,实现税利23.69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9.26%,连续13年位居全省第一。地方年产原油314万吨,加工原油375万吨,生产卷烟 12万箱,煤炭130.32万吨,发电量 3.48亿千瓦时,四大骨干产业产值和税利分别占到地方工业总产值和税利积累的80%以上,其中石油工业增加值35.96亿元,占到全市 GDP的 33.8%,提供财政收入 18.7亿元,占到全市财政总收入的75.3%,发挥了支撑经济全局的作用。
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面,延安第三产业2001年增加值28.3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6%。其中,旅游业起到了的龙头带动作用。全市现有旅行社16家,各类专业导游人员160人,旅游涉外饭店11家,国内定点饭店18家。2001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7.23亿元。旅游产业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2001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提供增加值6.87亿元,比1995年增长1.16倍,年均增长13.7%;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提供增加值4.37亿元,比1995年增长88.9%,年均增长11.1%。全市现有金融机构47家,下设网点252个。2001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11.9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1.75亿元。有各类商贸市场198个,年成交额10.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7亿元。
在对于发展经济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九五”以来,延安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多亿元,是建国以来投资力度最大,基础设施改善最快的时期。目前延安机场可以起降中型飞机,每周至西安、北京有近10个班次。西延铁路营运正常,神延铁路全线铺通,延安至北京始发客车可望于年内开通。西安至黄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黄陵至延安公路达到二级标准,黄延高速路已开工建设。洛川、安塞等五个县实现了乡乡通油路。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纤化、数字化的现代通信网络基本形成。移动通信网覆盖全市各乡镇,用户达17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95部。有电厂6家,总装机容量7.35万千瓦时,年供电量10.6亿千瓦时。
延安城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常住和流动人口约17.5万人。撤地设市后,城建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市区骨干道路改造基本完成,建成了王家坪、石佛沟大桥,开通了西市环路,城市道路总长达40.3公里。王瑶引水工程建成投用,市区日供水能力由1996年的3万吨提高到5.5万吨,长期困扰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得到根本缓解。天然气输配、集中供热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城市用气普及率达到98%,集中供热面积85.2万平方米。建成了垃圾处理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解放剧院广场、大礼堂广场及百米大道绿化工程完成,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4平方米。文化艺术中心、广电中心等工程相继落成,银海、丽融大厦正在建设,形成了一批体现现代城市风采的标志性建筑。全市建制镇由1996年的48个发展到82个,城镇化水平达到29%。
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2001年,延安农业总产值36.14亿元,粮食总产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