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学网文化论文为您提供常态人性与梁实秋的文学思想参考,解决您在常态人性与梁实秋的文学思想学习中工作中的难题,参考学习。
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中的人性是指常态人性,常态人性是不变的人性、善恶并存的人性。梁实秋认为表现常态的人性能够获得普遍、永恒的审美价值;他与左奚文论的论战有复杂的学术因由,并非出于对左翼作家的天然敌意;他主张以理抑情,强调情感表现质的纯正与量的有度,其立论有中西方二重文化背景。梁实秋在文学问题上一贯强调理性的节制,反对“放纵”情感的浪漫主义,但他晚年执着地追求爱情,将浪漫的爱情演绎得动人心魄.他力主文学是少数人的事业,只有少数人能够享用文艺,然而他的散文创作雅俗相济,受到海峡两岸普通读者的广泛欢迎;他执着地固守人性论的文学界面,其人性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
梁实秋曾与左翼文艺界展开过情绪亢奋的论战,有人因此认为他对左翼文艺界怀着天然的敌意,将他视为顽固地坚持反左冀立场的右派文论家。平心而论,梁实秋与左具文艺界的矛盾对立并非出于政治歧见与书生意气,学理取向迥异是其与左翼作家分道扬镇的深层次原因,而且,梁实秋文艺思想的某些方面还与左冀文艺界的观点有着某种契合。梁实秋与普迅往复论难,但对兽迅的文学成就给予了较为客观的肯定。受一元论思维方式的影响,我们一般只看到梁实秋与左冀文艺界矛盾、激辩的一面,没有看到梁实秋也是那个民族危亡时代“为艺术而艺术”主张的反对者。在以下几个基本点上,梁实秋的文论必定会与革命文学的主张发生冲突。
第一,人性论的文学观与阶级论的文学观之争。梁实秋所关注的人性是常态的人性,在他看来,表现常态的人性才能凸显文学的永恒价值。梁实秋对文学是有非常高的期许的,期望它能在铸造善的人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左具文艺界致力于表现特定历史时期变异的人性—人性阶级性,因此,左翼文艺界的那些鼓动反抗、宜扬以基易攀的文学,不能人列梁实秋为文学史架设的凌烟高阁。为了捍卫文学的价值,梁实秋不顾一切地与每迅展开言辞激烈、不乏意气的争辩。
第二,梁实秋接受了新人文主义的理性观念,重视文学的形式意义,排斥浪漫的文学取向,也必与左冀革命文学相冲突。革命文学具有激进主义倾向,在审美风格上秉持文学浪漫主义,革命文学实质是革命力量处于弱势地位时的政治宣传,自然地形成了悲壮的审美风格。左冀作家看重文学的宜传、战斗功能,忽略、或曰难以顾及文学的审美特性,提升作品的审美品位。而梁实秋则希望文学通过其独特的审美形式提高作品的可感受性,使读者获得更多的美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