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广大网友收集整理了,非正规就业:理论层面上的社会承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转载请注明来源:毕业论文 需要其他论文可去论文范文查找。免费毕业论文下载非正规就业:理论层面上的社会承认非正规就业:理论层面上的社会承认
摘 要:今天,由于解决劳动力出路的需要,非正规就业在对策层面上已受到
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这是不够的。用非正规就业重构就业空间,一定要倚重于理论
创新。“合法性质疑”,乃关乎非正规就业命运核心问题,只有澄清它,非正规就业
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承认。为此,我们必须在经济的白与黑之间,区分出第
三种经济。其中,紫色经济虽代表着非正规就业被称为隐性就业的那部分,但对社
会弱势群体来说,在第三种经济中以劳动取得收入的方式与在黑色经济中以非道德
的方式取得收入的方式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就在理论层面上澄清了非正规就业本身
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 理论层面 社会承认
众所周知,就业问题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头号民生问题。继知青返城以及上世纪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的两次就业高峰之后,现在我国又面临着产能过剩所导致的第三次就业高峰。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进一步加大,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增量1700多万人。[余琴:《 非正规就业,拿什么保护你》,《中国改革》2007-06-20 。]① 坦率地讲,即使我国经济得到持续高速发展,在“生产率陷阱原理”的作用下,今后也不会有足够的传统工作用来分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非正规就业的学术关注度,近年来在迅速攀升。现在学界对非正规就业的看法正在经历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与此同时,非正规就业的意义在对策层面上也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认可。
但这是不够的。因为迄今为止,对非正规就业的社会承认多数还集中于强调其对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而对非正规就业本身的存在合理性却少有探究和肯定。实际上,此乃关乎非正规就业命运的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一个问题。非正规就业如此广泛的存在,但为什么长期以来却一直饱受非议呢?这个问题不厘清,非正规就业的地位就会始终不明朗。对它的社会承认也就得不到真正的解决。今天我们用非正规就业重构就业空间,一定要倚重于理论创新。因为对非正规就业而言,缺乏理论创新的社会政策分析必然是权宜的,只能就完成一时(或一地)的就业目标提出主张,长期来讲,体制性冲突和制度性障碍不可能得到解决,相反还有可能引出某些非预期的社会问题。
一、经济不是非白即黑的
众所周知,就业涉及劳动力统计,也涉及经济统计。因为就业空间的大小,并不仅仅取决于在哪里能挣到钱,还与经济活动的性质有关。也就是说,经济学理论认可的经济的范围是就业空间大小不可缺少的约束条件。这样一来,非正规就业的意义在对策层面上得到承认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在理论层面上也得到同样的承认。实际上,如果囿于经济学传统理论,对非正规就业的社会承认会受阻于所谓的“合法性质疑”。反之,要阐明非正规就业本身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一些与经济学传统理论相悖的新观点将是必然的。
为此,我们有必要将目光投向第三种经济,即经济并不是非白即黑的。正如英国伦敦商学院教授查尔斯·汉迪所说:“经济已呈现出多种色彩,形式各样。如果我们想理解工作,我们就得懂得这些颜色的意思,因为有大量的工作变成了许多不同的非规范经济中的工作。”[① 查尔斯·汉迪:《未来的工作》,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68页。]①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也指出:只有一种经济组织形式的城市,是难以创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些不入流的经济形式,却是多姿多彩的经济马赛克”。[② 曹世忠:《关注“马赛克经济”》,《新财经》2006年第12期。]② 非正规就业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已是既定事实,并一直在起着调节就业的“蓄水池”的作用,为什么长期以来倍受歧视?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并不在传统经济学理论认可的经济的范围之内。由此,它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到现在为止,我们习惯所讨论的工作仍然是在规范和法定的经济中取得报酬的工作。传统经济学理论认可的经济是一种衡量、预测和利用国民财富起基础作用的经济。所有的国家,不论其政治观点如何,在国内和国外都有许多可以征税的经济活动,同时又有许多主要或完全靠政府提供资金的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是透明的,全部能纳入国民经济统计,所以我们可以称其为“白色经济”。(68
)白色经济只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所认可的经济,因此在经济学家看来,就业空间大小自然要以它为限。
当然,就一个国家全部经济活动而言,经济学家并非不知道另一种与走私、贩毒等行为相联系的经济的存在,这种处在隐蔽状态的经济为各国法律明令禁止,所以我们可以称其为“黑色经济”。与黑色经济相同或相近的术语很多,如“地下经济”、“隐蔽经济”、“第二经济”等等。很显然,今天我们无论怎样试图扩大就业空间,也不可能与黑色经济有染。
“非正规就业”概念虽新,如果它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全在白色经济之中,对非正规就业的种种非议将是不难化解的。但实际并非如此。将研究视野从正规就业空间拓展到非正规就业空间,我们今天获得了如下两点新认识:其一,在传统经济学理论认可的经济的范围之内,的确有许多工作不属于正规就业而属于非正规就业,如正规部门雇用的临时工;其二,的确有许多非正规就业在传统经济学理论认可的白色经济之外,如街头地摊、钟点工等等。
要澄清非正规就业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关键在上述第二点新认识。对于一般人来讲,街头地摊、钟点工这一类经济活动是如今再寻常不过的城市现象,但对研究者来说,它们提出的问题可大了。我们必须就以下“合法性质疑”给出恰当的理论解答:劳动者个体(如下岗职工等)不注册不纳税而自己养活自己的就业属合法还是非法?这和走私、贩毒、卖淫等行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果街头地摊、钟点工等不在传统经济学理论认可的经济的范围之内而又对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承认它们,就意味着我们要在经济的白与黑之间,区分出第三种经济,就业空间自然也可以拓展到不为白色经济所限。
二、非此非彼的第三种经济
经济学家对经济规律的迷恋是从机械论开始的,所以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充斥着非此即彼的两分思维就不奇怪了。而非正规就业大量存在以及它所发挥的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再次昭示: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要廓清就业空间的界限,运用辨证唯物主义思维及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视野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在经济的白与黑之间,区分出第三种经济,由此也带来了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修正。
第三种经济并不难观察到,但观察容易衡量难。这种活动之所以难以计算,是因为它对政府没有什么明显的价值收入。某种活动不好计算,或甚至不好收费,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具有经济价值。(30)如果你本人油漆自己的房子,其劳动意义和你自己花钱让人干完全相同。只是因为你没有付钱给你自己,才没有增加GDP。在这种活动中,没有货币流通,或者即使有,也没有人公开承认,不能征所得税,这就是政府对它不感兴趣的原因。的确,如果人人都油漆自己的房子,那房屋油漆工当然就无事可做,社会的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
但是,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眼光来看,从创造工作机会的角度来看,第三种经济对于我们廓清就业空间大小的意义却是非同小可的。因为工作从来就是社会给公民分配财富的手段,是大多数人生活的经济保证和社会根基,自然也是他们生存意义的主要根源。今天一个人没有工作,不仅意味着失去了取得现代社会许多欢愉和机会的手段,也会由于没有工作而对生活的真谛和目的产生怀疑。第三种经济是剩余经济。在这种经济中,社会尚未利用的工作需求将最终得到满足。它是一个工作的蓄水池,看上去像一个积废水的池子,但应该看到,这是一条疏通和保证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可供选择的途径。社会如果明智一些,把第三种经济变成蓄水池,而不是当作污水坑,这个蓄水池会自然而及时地调节增长中的劳动力供给和下降的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① 查尔斯·汉迪:《未来的工作》,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69页。]①
应该指出,非正规就业概念最先孕育于二元经济理论,一度成为贫穷的代名词。阿·刘易斯(1983)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迁移,临时就业或自我雇佣,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托达罗等(1985)则认为,农村过剩劳动力并非由传统农业部门直接进入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而是先进入城市经济的“非正规部门”,非正规部门的存在曾经被“正规”地承认,由此产生了大量“非正规部门就业”。后来,非正规经济学理论等推动了对非正规就业进一步认识。哈特等(1983)主要基于货币工资的雇佣和与谋生相关的自我雇佣的区别,提出了“正规”与“非正规”就业机会划分的设想和城市劳动力队伍收入机会的二元化模型。非正规经济的概念也就被运用于自我雇佣上,非正规就业问题从此受到学术界、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正面的、积极的重视。[② 冷熙亮:《国外非正规就业动态及其理论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②
查尔斯·汉迪的过人之处在于,明确采用第三种经济的理论框架,在经济的“白”与“黑”之间分析了经济的其他多种色彩。[③ 查尔斯·汉迪:《未来的工作》,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69页。]③但由于存有下述问题,查尔斯·汉迪的理论缺陷也是很大的:其一,他把非正规就业等同于“非规范经济中的工作”,其实非正规就业在白色经济中也广泛存在;其二,他把黑色经济中的工作也纳入非正规就业,这就使得我们在澄清非正规就业本身存在的合理性时会陷入理论困境。其三,他在论述非规范经济时没有区分工作空间和就业空间,其实就业空间从属于工作空间,是其一部分。在合法的前提下,如果有活干就是有工作,那么就业只是其中有钱挣的那部分。
要通过理论定义准确给出非正规就业的统计特征,关键是区别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区别和非正规就业与不法工作的这两条。严格地说,第三种经济有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难以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不好征税,在工作性质上确有“非正规性”,但都不属于不法工作。
(1)紫色经济——不在白色经济中的那部分凭劳动挣得货币收入的工作,也是非正规就业中可被称为“隐性就业”的那部分工作,包括不在白色经济中的私人服务业或社区服务业,也包括用现金支付的兼职和个体经济;
(2)橙色经济——完全合法但不好计算的家务劳动,人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这种工作;
(3) 绿色经济——义务经济,不计报酬的在社区或社团从事公益性服务的志愿工作。
下面我们逐个对它们进行考察,同时对第三种经济的性质和范围进行必要的具有严密科学性的理论重构。
1.紫色经济
紫色经济既不属于白色经济也不属于黑色经济。与前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收入难以计算、不好征税;与后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以非道德的方式取得收入,而是劳动所得。如第二职业就是紫色经济的一种特殊形态。第二职业是指本职工作外兼职、以获得额外收入的各种劳动。20世纪90年代上海有许多“星期日工程师”被请到苏南乡镇企业业余兼职,尽管兼职的收入难于征税,但是乡镇企业所缺少的技术和智力资源由此得到了解决。
今天,尽管知识性产业正在取代劳动和技能性产业,但仍有迹象表明,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不是来自于知识性产业部门,而是来自于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产业部门——私人服务或社区服务部门。正在出现的知识密集型的社会有一个现象,即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许多人的日常家务事将变成一种正式的经济活动,对紫色经济的需求有明显增长的趋势。
另一方面,当越来越多的人得不到固定收入,日益接近个体经营者的状况时,也促进紫色经济繁荣起来。但是,紫色经济这类工作不会保留完税记录,也无从知道那些帮人做事的人是否接受了救济。因此,这些工作是难以衡量和统计的。
紫色经济中的个体经营者正在变成一个亚文化群。一些将消亡,一些将仍保留原来的特点,另一些将变成白色经济中的合适企业。不过这种企业的个体性较强,需要一定的但不是很高的技能;它使用的技能不是高级技术,比较容易掌握;它对性别没有特殊的要求,而且资本也不很密集。总之,这是一种吸收劳动力而不是节省劳动力的经济。因为尽管效率和生产率很重要,但个体劳动的特点限制了资本代替劳动的作用范围。
2.橙色经济
在第三种经济中,橙色经济和绿色经济都以不计收入与紫色经济相区别。如果说黑色经济是小而非法的,那么家庭经济则是完全合法和非常大的。迄今为止,橙色经济一直是平衡法定经济的砝码。景况好时,我们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白色经济,并且把大部分空余时间用于休闲或娱乐性消费。景况不佳时,人们就自己动手做更多的事。
橙色经济的发展是好是坏?人们说法不一。对一部分人来说,橙色经济似乎是好事,因为它为改变职业和人们在白色经济中的命运提供了保护圈,还为人们的创造能力和在职业外表现自己提供了出路。妇女却可能持不同意见,对妇女而言,橙色经济历来一直是单调无味、让人厌烦的牢笼。家用机器设备和方便食品使妇女感到更加孤单,因为这些东西使人应付家务事绰绰有余,以至不需要与别人交往了。
政府感到不断发展的橙色经济可能是一件坏事,它意味着看得见的经济活动在减少,因而税收减少,就业机会减少。政府一贯乐于让繁荣、工业化和城市化促使家庭的自给经济消亡,因为这迫使更多的经济活动公开化。但橙色经济并非完全不受欢迎,当今许多国家的失业问题之所以没有引起更大的灾难,原因就是橙色经济在起缓冲作用。
有一定理由认为橙色经济将继续发展。因为上班时间缩短,每个人的闲暇时间必然会增加。不过,未来的橙色经济在性质上会有所变化。物质财富有了保障之后,很可能自我实现成了自己动手做事(DIY)的主要原因。在崇尚物质的社会里,在法定经济中花钱越多,社会地位就越高。在一个崇尚能力的社会里,你自己做书橱而不是花钱买,你自己烧东西吃而不是上餐馆,则会获得较好的名声。用乔纳森·格什尼的话说,我们可能看到一个“自我服务”的社会。花钱让人做事,或让别人来满足你的全部需要,实际造成你对别人的依附。时尚曾经对财富顶礼膜拜,但未来社会的时尚是创造和自我实现,所以自己动手做事的积极性将会提高。
3.绿色经济
对第三种经济而言,绿色经济和橙色经济中的工作都不计收入,因而在工作空间中都是不属于就业空间的部分。两者区别在于:绿色经济是为了满足他人需求的,因而对增加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没有替代性的;橙色经济是为了满足自己需求的,因而对增加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有替代性。绿色经济在第三种经济中是个例外,虽然不是法定经济的工作,在道理上却是无可指责的。有研究报告显示,美国从事义务工作的人越来越多。1988年的一项报告指出,有45%接受调查的人说他们做了一些义务工作。1990年,则有54%接受调查的人,说他们曾经从事义务工作。这个数字到了今天更高,美国2006年有8400万成年人(占成年人的55%)提供了自愿服务,按照每小时平均工资18.77美元换算,转换成货币大约相当于2400亿美元,公民志愿从事的义工服务在价值含量上占国民总产值的2%~5%。[① Philanthropy Statistics, National Philanthropic Trust, 2007。]①
义工组织在美国数以千计。举例来说,在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里有一个叫做哥伦比亚特区关怀中心的民间组织。这个组织的成员大多数都是在办公室上班的年轻人,他们每天在办公室忙碌,晚上或周末有时做义务工作。该组织成立于1989年,中心每月都列出一份清单,上面列出了哪些工作需要义务工作者帮忙,让他挑选他们有能力并且有兴趣的工作。成立于1976年的一个叫做“人人有房住”的民间组织,到目前为止,已为世界各地1300多名贫苦的人提供了住房。“绿色和平组织’更是世界闻名,该组织正在致力于保护环境。
虽然义务工作者从事义务工作在理论上都是义务的、免费的,可有许多工作需要占据他们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这些人不可能完全不领工资。但是,他们拿的工资比在别的机构里拿的工资要少得多。这些义务工作者组织通常取得大公司企业或私人的捐款,也有些人从联邦政府、洲政府等得到补助。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发展顺序是分层次的。义务工作体现金钱以外人较高层次的满足,是一种后发展起来的第三种经济。你做义务工作,是因为你想干这种工作,它是你的兴趣所在,是你的专长,是你献身的目标,甚至可能是你热情之体现。所以对你来讲,义务工作不仅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种追求。不管你在你的职业世界中感觉怎样,在义务经济的世界中你总可以为自己创造出一份满意的工作。义务工作使闲暇时间得到充实,所以随着劳动时间的进一步缩减,义务经济可望有大的发展。
这样看来,社会将明显会有大量的工作超出官方的统计和认识。如果我们重视这类工作,并对之区别对待。如果我们对工作的重新定义包括那些有意义的业余工作和义务工作,那么就业的社会压力肯定会减轻许多。并且,这种对工作的重新定义,还有助于大大减轻人们自谋职业的心理承受力。
三、就业空间的重构
二次大战后,联合国签发的《人权宣言》提出“人人有权得到工作”,那是指有权得到职业。如果接受对工作的重新定义,我们便得到了一幅关于社会中就业的更完整的图景(参见下图):①整个就业空间由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共同构成。不必把个体经营和自我雇佣贬同于失业,它们都有它们自己的价值。今天,由于提高生产率成了提高产出的首要途径,大量增加正规就业可能很困难。我们不能不从经济学意义以外去探索就业的意义,探索工作的意义,探索衡量成功和生活意义的标准。在一个明智的社会政策下,白色经济和第三种经济两者的规模将此消彼长,从而会自然而及时地调节两种就业的比例关系。②非正规就业空间是由白色经济中的非正规就业和紫色经济中的非正规就业共同构成。那种认为非正规就业只与第三种经济相联系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白色经济中也有许多工作照章纳税或被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却具有非正规就业的性质。③在第三种经济中,紫色经济代表着在白色经济以外的就业机会,它们虽属隐性就业,但极富弹性,尤其对低端就业,白色经济之中社会大量未能利用的工作需求在这里将得到满足。④在第三种经济中,绿色经济和橙色经济中的工作不具有职业的性质,因此它们属于工作空间但不属于就业空间。⑤对非正规就业的种种非议,焦点在非正规就业中被称为隐性就业的那部分。本文已经论证,经济非白即黑的论断不再是正确的了。既然如此,我们自然要将在第三种经济中以劳动取得收入的方式与在黑色经济中以非道德的方式取得收入的方式区别开来,由此非正规就业获得了它在理论层面上的社会承认。
与此相对应,经济学关于就业空间的理论应该修正如下(参见上图):①白色经济是被规范地纳入国民经济统计的透明经济。正规就业全在白色经济之中,无论过去、今天还是未来都是就业的主导模式。就此而言,胡鞍钢等学者对就业模式将转变为非正规化的预言和判断是笔者不能赞成的。[① 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管理世界》2001年第2期。]①但白色经济并不与正规就业空间严格对应,它也包含非正规就业可观察的那部分。②第三种经济是介于白色经济和黑色经济之间的难以计算、不好征税的剩余经济。第三种经济的实质是新的工作世界。第三种经济不包含具有正规就业性质的工作,其中紫色经济代表具有隐性就业性质的那部分非正规就业空间。对于满足白色经济之中社会未能利用的工作需求,橙色经济和绿色经济也各有其间接的存在价值,并都与黑色经济相区别。③黑色经济系指用不法手段取得收入的隐蔽经济。黑色经济为各国法律明令禁止,这不是一种“新的工作世界”,当然应当予以打击或取缔。
对每一个人而言,30年前,工作是指为一个企业或机构工作,就业就等于成为单位人,那时临时工、个体经营所占比例很小。改革开放后,非正规就业迅速构成了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今我们对非正规就业的有关研究仍大大滞后于现实,其中最大的理论难点就是:能否就工作性质而将合法和非法的界限后移。就业空间不以白色经济为限,而扩大到以第三种经济为底限,其后必然涉及到一个新的 “就业为本”的价值判断。如果我们固守经济学传统理论,这种后移当然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采用“民生为本”的眼光看问题,这种后移则是可行的。实际上,社会正在开始适应上述就业方式的变化。社会的适应是勉强的、缓慢的、不温和的,因为这种变化是被经济转型、技术变化、严酷的现实和生存需要强加的。但许多人意外地发现,一旦他们跳入水中,则会感到水并不很凉。他们会发现新的就业概念有许多可接受之处,特别是社会的法律制度对这些概念加以承认的情况下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