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网学 原创论文 原创专题 网站设计 最新系统 原创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论文模板 > 文化论文 > 正文

高校佛教文化论文

论文降重修改服务、格式排版等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及排版 论文发表 相关服务

网学网文化论文编辑为广大网友搜集整理了:高校佛教文化论文绩等信息,祝愿广大网友取得需要的信息,参考学习。

一、“佛教文化概论”选修课程开设的背景

笔者对高职学生进行的课堂随机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是佛教文化的“边缘观察者”,他们虽然耳闻目睹了生活中的佛教文化现象或事件,但对佛教文化的内涵和实质等缺乏应有的、必要的认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佛教文化缺乏正规的了解和学习途径,因此,在高职学校开设“佛教文化概论”等选修课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为学生准确了解佛教文化提供了学习机会。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作为选修课而开设的课程,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可见,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高职院校选修课的实际状况,探讨“佛教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优化其教学效果是必要而又迫切的。本文主要探讨在高职层次学生中开设“佛教文化概论”选修课的定位及教学设计,以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佛教文化并受益于佛教义理;同时,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众多高职同行对佛教文化课程的关注和讨论。

二、高职学生对佛教文化的了解现状及途径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教学对象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那么,高职院校学生对佛教的认识情况如何呢?为此,笔者曾先后在所任教的公共必修课课堂上,向不同专业的数百名大一新生做过非正式调查。以英语单词buddhism(佛教)为切入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跟佛教联系的任何东西写在纸上后再口头表达。从口头表达环节上看,学生对佛教的认识是表象性、单一性、片面性的,甚至是误解的。随后,通过对所回收的纸张进行整理,笔者发现学生对佛教的认识及其途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电影认识。学生提及最多的是《西游记》及里面的唐僧、孙悟空、观音菩萨等人物,其次,有《天龙八部》、《济公传》、《白蛇传》、《西游降魔篇》等;(2)通过口头文字认识。按次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酒肉穿肠过,佛主(祖)心中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普渡众生”、“救苦救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3)通过人物认识。学生知道的有“释迦牟尼”、“六祖慧能”、“唐僧”、“如来佛祖”、“弥勒佛”、“如来”、“济公”、“十八罗汉”、“丘尼”、“法海”、“白娘子”、“李小龙”等;(4)通过佛经、咒语方面认识。如《金刚经》、《心经》、《地藏经》、《大悲咒》等;(5)通过寺庙方面认识。如少林寺、白马寺、布达拉宫、南华寺、开元寺等;(6)通过佛教象征物认识。如“木鱼”、“念珠”、“莲花”、“菩提树”、“舍利子”等;(7)通过节日、习俗方面认识。如“腊八粥”、“初一十五烧香”、“不吃肉”、“念经”等。

此外,也有学生描述了自己对佛教内涵的认识,这种描述约分为三个方面:(1)佛教是正面的。如“佛教最重要的是教人向善的信念,教人思考人生的方法,教人饱满精神的修炼”、“我认为佛教就是人们的一种信仰,能让人心平气静,微笑、自信、开朗地面对生活的挫折”等;(2)佛教是负面的。如“佛教是烧香拜神,求福消灾的”,“佛教是敬神怕鬼的”,“遇到生活挫折而心灰意冷的人便出家做和尚”等;(3)对佛教认识是迷惑的。如“关于佛教在人们心中,是否是拜神多自有神庇佑?其实我最纠结的问题是对佛教的信仰,是否是一重唯心主义?是不是一种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东西?我们会经常看到有一些自称为少林寺的和尚在表演一些‘耍杂’,如喉顶樱枪、铁头功、胸口碎大石之类,是一些佛教精神文化使然,还是当中另有奥妙?”从以上七种认识途径及三种认识来看,佛教文化已或多或少在学生的心灵占有一席之地,但整体上他们对佛教文化的认识还处在一种模糊的、表面的和散乱的阶段。

三、“佛教文化概论”课程的具体教学设计

(一)设计的整体思路和定位

“佛教文化概论”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共20个课时(40分钟/课时),一方面,其教学设计将充分考虑选修学生类型多、学习程度不同和课时有限等因素;另一方面,佛学内容浩如烟海,其哲理性和思辨性强,对于选取哪些内容、以何种方式教学高职学生才会容易接受和乐于学习,如何考核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等问题应加以考虑。具体的教学设计包含以下三方面:(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2)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的设计;(3)学生作业和考核设计。首先,教学内容必须直接与学生思想生活、行为习惯和人生问题密切相关,体现佛教的入世精神,突出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实用性;其次,所选内容必须前后互相联系,互为一体,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联系性;而呈现方式则必须多样化、灵活化和形象化,激发思考和辩论,强调互动性和生动性;最终,使学生对佛教文化有正确的整体认识,促使他们对人生、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够运用佛教文化智慧,自觉、主动、积极、从容地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挑战。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物质生活也空前丰富,可是与之相应的却是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社会恶性事件的日益增加和人伦悲剧的不断发生。而相对平静的大学校园也不时传出令人心寒的自杀、情杀等悲剧。此外,在学习和生活上,相当多的学生似乎丧失了自我,迷失了学习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迷恋网络、放纵自我、学习懈怠、处世浮躁、为人虚荣和急功近利等词汇用来形容他们的日常表现并不为过。为什么校园悲剧不断上演?为什么学生如此不珍惜生命和生活?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学生没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自我及生命的真相和意义缺乏正确的理解,执着自我,没有一定的是非标准和因果观念。因而,在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容易心灰意冷、萎靡不振甚至草率对待生命。基于以上现象背后的原因,结合上文学生对佛教文化的了解现状,针对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本课程的定位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较为全面地认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真正内涵,促使学生自觉运用佛教文化关于生命、哲学、人文、艺术、心理等科学知识,自我丰富情操和完善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珍惜生命和感恩他人。从而能够理性从容地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为人生打下坚实、丰富的精神和生命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及选取

整体上,内容设计主要分两方面:(1)知识性的,包括佛教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教义,目的是让学生对佛教文化的核心内涵有较为深刻和系统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建立正知正见;(2)实践性的,包括佛法的日常修证方法和佛教文化的体验欣赏,目的是让学生在正知正见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和社会实际,身临其境般习修佛法,形成正修正行的习惯。构建思路上,首先,以丰富的佛教文化载体呈现其辉煌的成果和现状,让学生对“佛教文化”的概念有深刻认识,启发他们对佛教文化的进一步观察和关注,从而建立主动积极的学习观。其次,在对佛教文化概念有了较为形象的认识后,具体学习“佛、法、佛法、佛教”的内涵,再结合“释迦牟尼的一生”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佛教创立的历史来源,目的是建立学生“佛教是释迦牟尼佛觉悟后对众生的教育”的认识观。第三,学习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和教理,让学生清楚认识佛教的实质和精神,帮助学生认识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然后,介绍佛教的寺庙建筑、殿堂配置和佛像、制度和常见仪轨等,让学生充分深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佛教文化。最后,介绍佛教与生活紧密结合的修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现实的佛教修学观,从而内化为个人行为和品格。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本质上看,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根据学生的现场接受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但由于本课程内容理论性和思辨性较强,对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因而,对高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互动,避免陷于“说教”的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而加重学生“为学分而修”的懈怠,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遵循相应的原则进行合理设计。首先,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和互动;其次,方法和手段必须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第三,方法和手段多样化、灵活化并且易于操作和实行。对于教学方法的设计,具体如下。

1.实行必要的佛教上课仪轨。

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恭敬心,上课前师生合掌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既是体验佛教文化,同时,也是提醒学生该收拾心思集中上课了;课程结束时,师生起立合掌同念“回向ji”,之后教学PPT呈现“感恩!感恩你成全了这次课!”,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和向他者传递爱。另一方面,在教学目的之外,有感于社会大众对礼仪的日益疏远、忽视和大多数学生对上课“不在乎”的松懈态度,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不管是否合乎时代所谓的潮流,本着“只要规范在,仪式在,里边所蕴藏着的文化精神也就有可能存活,否则,文化精神只能随风飘散”的道理,在课堂上实行了佛教文化的仪轨。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在一定的场合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是基本的要求,也是社会共识。而佛教自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以来,形成了庄严肃穆的各种仪轨,既然是学习佛教文化的课程,上课时让学生履行佛教的相应仪轨,也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学习方式。

2.将案例、故事、图片、影像等手段贯穿教学全过程。

“佛教文化概论”课程知识性和理论性较强,在教学全过程采用案例、故事、图片、影像辅助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第一讲“佛教文化的载体”,用图片或视频呈现佛教名山、石窟、建筑、雕像、图画等载体,远比文字描述直观、生动和深刻;在讲述“人身难得”的道理时,采用“大海盲龟”的典故,再对照现代科学中的受精图片,更形象说明了人生生命的可贵和难得;在讲述“诸行皆苦”时,举例:“肚子饿时吃饭便是一种快乐,怎么会是苦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论证,“如果吃饭是快乐的,那么,我刚吃完了再吃,还是快乐的么?”“因此,肚饿吃饭所获得的快乐是暂时的,吃了再吃就会转变成饱到呕吐的痛苦”等。以次类推,在时间和空间里的人和事,所得到的所谓的快乐都是暂时的,都会发生转变,也就是“诸法无常”。因此,认识到“诸行皆苦”是站在“得到永恒的快乐”的角度来阐述的。对抽象的哲理,通过类似的事例进行列举和辩论,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深刻认识到其中的道理。

3.讲授和唱、诵、赏结合。

现代心理学证明,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播放佛教音乐、经典诵读或佛教文化视频,一方面,可以缓解师生的生理疲劳,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感受佛教文化之美。在每讲课时内,讲授完必要的教学内容后,配合所学的内容有步骤地播放相关的佛乐,师生齐参与赏听和唱诵,身临其境般学习佛教文化,可以更好地强化学习效果。如在第4讲业力因果的原理讲解后,播放《三世因果经》诵唱视频,在歌声中学习三世因果经的内容,气氛轻松愉快,效果远比一般的口头讲解要好。

4.学生专题演示或讨论。

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给学生适当的机会展示自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将是惊人的。可布置一定的专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外搜索资料和制作PPT,再在课堂上当众展示和实际参与。最后,师生双方共同讨论和总结演示或辩论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共同找原因和方法,以改善和提高下次的练习。专题题目的拟定主要来自学生感兴趣而在课堂上又没时间完成的内容,比如“舍利子”和“转世轮回”现象,在图片和事例呈现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和兴趣,提出了“是不是真的?”“舍利子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舍利子?”等问题。于是,教师便以“舍利子”和“转世轮回”作为专题,分组布置学生在课后搜索资料予以论证。在某种程度上,学生自己演示和解说某些内容,尤其是那些科学上尚未能合理解释的现象,其学习效果会比老师讲授更好;同时,专题的演示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教师在观摩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反思教学方法、手段和效果等。

(四)学生作业和考核设计

以笔者自身的观察和非正式调查,学生当中普遍存在“对选修课不重视”的学习态度,最常见的表现是逃课、旷课,课堂不参与和课后不完成作业。针对这一问题,设置一定的考核标准是必需的。对此而设计的相应考核标准包括课后作业、课堂参与和课堂考勤三大方面。具体来说,课后作业主要是结合所学内容写心得体会;课堂参与则主要包括PPT演示、课堂参与回答和讨论问题的次数;考勤则记录每次课的考勤情况。各部分所占比例为:学期成绩=心得体会(60%)+课堂讨论/演示(30%)+考勤(10%)。心得体会方面,要求学生针对每次课内容,完成不少于300字的心得体会,完成时间必须在下次课前一天晚上,过期限的一律作为缺交;课堂讨论/演示方面,课堂上站起发言的同学将被记录在成绩册上,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求发言的同学在课间主动配合老师登记;PPT演示小组成员的成绩评定和记录将在演示完进行。考勤方面,执行学校“旷课累计三次课后退修的规定”,打消多数同学对选修课“浑水摸鱼的侥幸心理”。考勤、课堂参与记录和作业上交情况将及时在QQ群上公布,期末成绩的考核将按记录计算。

四、结语

目前,佛教文化课程在本科型院校开设较多,而在高职院校则相对较少。由于学校层次、学生类型和课程设置等因素各不相同,两者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重点差异也较大,而教师个人的风格和授课方式更是千差万别。本文的探讨主要立足于笔者所在的学校和学生,围绕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而展开,因此,其局限性也是必然的。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究,优化教学效果,以期真正让佛教文化惠及学生的心灵、塑造其健康的人格。

作者:李华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佛教文化论文责任编辑:xchen1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学首页 | 原创论文 | 计算机原创
版权所有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