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文化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论德育评价体系的革新”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就应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主体,跳出传统的校园范围,组织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主体,不断地将德育评价的视野拓展到岗位、企业、社区以及社会。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向社会培养符合发展要求的人才,因此德育评价应是全方位的,组织包括德育工作、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老师、企业、社会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从而真正真实、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高职院校除了完成普通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外,还要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紧贴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德育评价的内容要更加丰富,深刻体现高职德育的基本职责与内容。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技能非常重视,而德育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指明前进方向、保证学习动力、清除不利影响,并不断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起着积极的驱动作用。德育就是通过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德育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等,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时,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更为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比较忽视,只看重做事的能力,致使部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较差。在当今社会,企业选择人的重要标准就是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德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在进行具体道德评价时,应将这些抽象化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与学生的具体行为准则有机结合,制定具体的规范要求,便于学生遵守,也便于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现阶段,德育评价的形式一般是德育课的考试、考察,直接用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或是班主任对学生平时的行为规范作总的评定。德育课的成绩考察能够衡量出学生的道德知识水平,但是学生在情感、信念、意志、能力、行为上的表现则无法得出结论。班主任的操行评语带有强烈主观性、片面性,而且大多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学校指定的综合性操行评分,主要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学校活动的考察,注重的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多少,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而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创新高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就要积极拓展多样化的德育评价形式,彻底改变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德育评价形式,将德育评价工作与德育课程、学校人才教育的各环节有机融合,从而形成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的多样化的德育评价形式,实现德育评价体系真正反映学生德与能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德育评价注重最终结果,但是也要看到整个过程。真正的德育评价,不应只是对学生已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最终的评定,而还应看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内就能快速提升的,道德素养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养成过程。因此,在进行德育评价时,应将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动态过程中,通过全面的分析、比较,将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对学生整个心理素质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整体评价,从而更加直观有效地看出学生在这一年的学习状况有无进步,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不断向着评价目标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以丰富、立体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政治态度、奉献精神、纪律观念、集体意识等等,而这些都无法用直接的数据进行定量描述,我们无法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衡定一个学生的集体意识有多少分。但评价的基本要求就是准确、客观,避免因个人的主观意志影响而作出缺乏客观性、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主观评价。因此,为保证评价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应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以评价者的主观印象与经验做定性评价,用语言文字描述、说明评价对象的基本状况,抽象概括评价对象,从而得出最初的定性结论。进行定量评价时,应收集大量的系统数据,采用一定的模型与科学计算方法进行全面、客观的数值量化处理,得出最终分值进行德育水平的评价。两种评价方式相辅相成,各有所长,让学生明白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清楚自己与企业、社会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激励学生奋发努力,积极提高自身德育水平,缩小差距,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德育评价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今社会更加注重人才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德育评价体系,积极组织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主体,丰富立体化的德育评价内容,拓展多样化的德育评价形式,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准确的德育评价体系,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本文作者:吴亚东、冯金丽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鄂东职业技术学院)
论德育评价体系的革新责任编辑: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