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学网为您推荐的文化论文-论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窘境,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信息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传媒全球化,从而导致人类价值观念的嬗变和重建,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强烈。然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决非像经济、科技、金融全球化一样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特征。文化全球化的意义在于突破了原先固守的封闭疆界,使各界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传统在全球性文化平台上交融、互动、渗透,从而呈现出多元共存的态势,使不同质的文化形态在对话、交流、认同的过程中,在趋同性与本土化的互动过程中既形成人类文化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又尊重和保持了各种异质文化的个性。目前我国正处在多元文化并存,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本土文化杂揉相伴、相互渗透影响的文化氛围之中。我们必须冷静地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开放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在不可避免的变革与重构的境遇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信息化和大众化的日渐深入, 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已被逼入边缘状态。
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文化领域,加之现代传媒的革命性变革,我们已明显生活在一个视觉符号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以电子媒介为主的图像多媒体传播模式强烈冲击、无情侵吞着传统的纸质传播形式,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文学文本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这种文学边缘化的现象在人们的娱乐休闲欲望日益增强和五光十色、丰富多采的娱乐形式的夹击下,更为突出。文学的衰退与危机,似乎佐证了丁·希利斯·米勒的断言,他说:“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concomitions)而把它引向终结。”[1] 同样后现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则在其著作《明信片》中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同样之意:“在特定的技术王国中,整个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
[2]姑且不论“文学终结”论是否科学合理,但文学边缘化的现象已处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 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商品意识的冲击下,文学往日显赫的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并日益动摇。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和悠久的文学传统,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及曹丕的文学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说将文学推到了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文学成了中国传统文人安身立命、仕途进身的重要手段。关于文学的作用与地位,毛主席也曾有过著名的论断:“我们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3]尽管以上先师哲人在描述文学的显赫地位时,有着极为浓重的政治色彩,但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可低估和抹煞的。时至今日,我们却不能不面对如此严峻冷酷的现实:人们对文学关注的眼光迷离了,趋之若鹜的热忱冷却了, 阅读的兴趣转移了,文学的轰动效应也成了明日黄花。曾记否,在当代文学50多年的发展史中,前30 年文学曾有辉煌骄人的过去,50年代红极一时的《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60年代风靡全国的《林海雪原》、《苦菜花》;70年代人们津津乐道的《艳阳天》、《金光大道》;乃至80年代初享誉全国的《于无声处》、《班主任》、《伤痕》所创造的轰动效应已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