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青年的全面发展观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了把青年培养成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毛泽东提出了青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提出了要培养“三育并重”、“身心并完”、文武兼备的人才主张。1916年毛泽东在给自己的好友黎锦熙的信中写到:“古称三达德、智、仁与勇并举。今之教育学者以为可配德、智、体之三言。”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德、智、体三育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出“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以此耳。”“道德亦诚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此耳。”“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进修勇而收效远”。在强调德、智、体“三育并重”的基础上,他又提出学生应该坚持“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原则,要求青年对学习、工作和睡眠、休息、娱乐这两头都抓紧,其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即“三好”标准。后来,毛泽东又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适时地提出要实现教育为新中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所谓“新人”,毛泽东指出,是指能够适应中国新形势需要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后来他又结合社会主义初创时期的实际,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其中德育是方向和灵魂,智育是主体和中心,体育是德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三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1956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正式阐述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这个方针将全面发展的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培养目标之中,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突出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功能,把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作为检验人才的依据,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为了有效促进青年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毛泽东在1957年的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学生的“课程要减少,份量要减轻,减少门类,为的是全面发展。”1964年3月10日,他又在给北京铁路二中来信中所做的批示中指出:“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可见,毛泽东强调全面发展决不是面面俱到、平均发展的被动学习,因为这种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自己的选择,没有自己的个性。此外,在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时,毛泽东还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标准,要求青年“又红又专”、“能文能武”。所谓“红”,是指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观点;所谓“专”,是指为人民服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